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培训会暨2015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发言□陈先云每次会议快要结束时,都安排一个总结环节。每当这个时候,对于总结的人来说,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出或概括出指导性的结论,压力大,担子重。好在这次会议日程表将总结改为小结,强调的是对会议内容作临时性的小结,供大家参考及批评指正。此次人教社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培训和特级教师高端论坛活动,着力探讨不同课型的教学、不同文体的教学、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学风格等,如果这几节课能够引起大家的讨论甚至是困惑、争论,作为论坛来说是一件好事,这样更有高端论坛的特点,说明大家都在思考当前的课文课到底怎么教。我个人认为,此次活动的几节课是可圈可点的,简要地概括为四个方面,与期与大家分享。由于时间关系,不举具体例子,不展开讲述。一是对语文教学内容作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将课文作为学生延伸阅读、拓展阅读的“引子”,这是网络发展、教科书的立体化促进阅读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教学内容基于教科书但又不完全依赖于教科书,较好地诠释了叶老的“教材无非是例子”的教育思想。二是训练意识加强了。能够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突出的特点是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特点,能够围绕语言文字训练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求问题的答案;问题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的特点。三是文体意识增强了。阅读课《刷子李》《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习作课创编童话故事,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确定教学目标,教学中能够体现文体特点,这是几节课的一个亮点;文体意识增加是语文教学可贵的进步,至于几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效果如何,是可以继续探讨的话题。四是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突出表现在习作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往的习作教学模式是:习作指导与讲评分开进行教学,讲评课一般20分钟左右,指导课一般30分钟左右,很少将习作指导与学生的练写、师生的评价融合在一节课40分钟完成;这次研究课,也为小语专委会2016年举办的观摩活动表达课怎么上提供了研究的案例。下面重点谈谈当前语文教学需要思考的两个基本问题,希望能与大家一起讨论。一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从人文主题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本世纪初各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基本上是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这样编写的好处是重视以人为本,人文教育加强了,但语言文字训练弱化了。老师们普遍反映语文训练点不多明确,教学缺少抓手,可操作性不强,教学的盲目性比较大。这次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力求体现2011年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科书将语文训练要素作为一条贯穿全套教科书的、显性的线索,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习作、口语交际训练等,并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语或练习题设计之中。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增加了。一年级教科书已经在十几个省市的一些学校试教,由于试教老师没有教师教学用书可以参考,他们拿到新教材最困惑、最纠结的是看不出每个单元有明显的人文主题。老师们教了十几年的人文主题教科书,语文教学需要从人文主题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要想从人文主题中走出来,语文教学需要经历一个“阵痛”的过程。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的教科书已经使用十几年了,大家盼望着能够早日用上新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还没有修订,教学怎么体现2011年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呢?下面讲一讲第二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二是语文教学要注重“一课一得”。一课一得包括三个层面:一课一得,课课有得,螺旋发展。一课指的是一篇课文;课课指的是每节语文课;发展包括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的发展,学生情感的陶冶,习惯的养成。一课一得,强调每课进步一点点,也就是温教授在报告中说到的要有“干货”。如果按照这个要求看待此次的研究课,每节课是不是能够看出学生的进步。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怎么做到“一课一得”1.进一步树立语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