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与郑和》教学案例及反思一、教学目标学会并掌握较为系统的比较历史学习法,并在比较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二、教学过程(片断)师:公元十五世纪是人类认识和挑战蓝色海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郑和与哥伦布是分别代表着东西方两个不同文明体系的伟大航海家,在相距70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从东西半球扬起远洋风帆,分别给远方异国带去礼物与剑。设想一下,假如哥伦布与郑和都想摘取“最伟大航海家”的桂冠,你会赞同哪一方?小组讨论:生1:当然是郑和伟大,他的船队多么庞大啊!生2:郑和比哥伦布航海要早半个多世纪呢!生3:我看还是哥伦布伟大,他可发现了新大陆呀!师:看来同学各有各的看法。为了给自己找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我们不妨把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活动做一系统比较,或许你还会有新的发现。师:那么我们如何去比较?(学生议论,师生共同总结“比较程序三步曲”:第一步:拟订比较提纲,明确比较的目的和对象;确定比较要点,根据任务确定将比较对象分解为可进行比较的要素;确定比较次序。第二步:按照提纲进行比较。第三步:从比较中得出结论。)师:你认为比较的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生4:我认为是确定比较要点,分解可进行比较的要素师:对。这些要素其实就是组成这事件的基本要素。想一想,哥伦布与郑和的航海活动比较能分解出哪些可比较的要素?(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其中,师生共同归纳比较要素。要素内容略)(学生按照提纲及要素比较、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意见不一的问题,教师给以适当点拨、讲解。)师:经过刚才的比较,大致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生5:这两个事件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发生在15世纪的洲际航海活动;其不同点在于:两者的目的、航海规模和影响各不相同。师:仔细品味他们的不同,你们认为谁可以摘去最伟大航海家的桂冠生6: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开辟了新航路,真正意义的世界由此开始。他航海活动的世界影响比郑和大,最伟大的航海家他当之无愧。生7:从影响来看是这样,但从时间、规模来看,我认为郑和要比哥伦布伟大。师:其他同学也这样认为吗?(学生点头)师:有句诗说的好“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也就会不一样。老师并不求大家得出统一的结论,同学们能够掌握比较的方法和多角度分析认识问题的方法才是最主要的。生8:老师我听说最近又有新说法,郑和是到达美洲第一人,发现美洲郑和比哥伦布的功劳要大的多。生9:据说还有航海图为证。生10:那么大的船队,技术又那么先进,说不定真有可能去过美洲呢。(鉴于他新奇的观点引起不小震动,教师趁此机会把学习进程从分组讨论阶段引领到各组综合讨论和全班小结阶段。)师:我们的历史知识不仅仅来源于教材、课堂,还应象这位同学一样善于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并大胆质疑,勇于向一些既定的结论挑战。(教师征询其他同学所掌握的相关信息后,进行补充)师:刚才我们班级这名同学所提出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这一观点,是在去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所披露出的最出风头推断,它是一位很有威望的英国退休海军军官孟席斯在3年前根据自己的多年航海经验和考据得出的大胆猜想。历史上有许多阴差阳错的事情发生,郑和的航海资料不幸佚失,却留给了我们更大的遐想空间,他也许真的到过美洲;哥伦布一心想到亚洲,找到印度和中国,但由于计算失误,却发现了当时还误以为是印度的美洲新大陆。师:同学们不妨试着大胆猜想,假如郑和真的到达了美洲,哥伦布真的到达了亚洲,那他们作为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代表,对待异族的态度和行为会有哪些不同?历史的演进是否也会有所不同?师:请你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设想和展示一下: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VS郑和。图表、板报、小论文、小故事、小电影剧本……表现形式不限。三、课后反思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过程。我们历史教学应该努力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也相应地在教师的引导下改变自身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