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肤浅学习现象及其症结所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运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当前很多教师对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注意到形式——让学生分组围聚在一起学习,却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实质——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现象1]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但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也要在小组里讨论。后果:学生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要么讲闲话,要么无精打采保持沉默;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教学的重难点遗失或淡化,教学费时多,收效微,与教师愿望相违背;长期下去,学生对教学方式本身产生排斥,最终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现象2]有一些疑难的确是学生通过个体学习无法解决的,的确有合作解疑的必要,但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立即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合作解疑。后果:没有经过个体熟读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没有深度,更谈不上独创的见解,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这有悖于新课标的要求,无意中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独立探究的机会,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现象3]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急于归纳总结。后果:学生没有全员参与,对问题的探究非常肤浅,容易挫伤参与的积极性,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现象4]学生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而一味争执、吵闹、不懂得倾听,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各行其道。不会补充,不知否定。后果: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教师对教学方式本身产生怀疑,进而排斥,又返回老路。综观以上几种现象,教师都只重视了学生的合作,却忽略了合作的质量与效度。由此想到,在农村初级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评价一堂课时,仅仅注意到学生是否开展合作学习是不够的,应全方位地考虑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和质量,摒弃形式主义。本人认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时应做好以下几点,以解决当前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1、分组要灵活,分工要正确,目的要明确当前学生的学习小组基本上是按位置分组的,这样的合作小组,座位与成员相对固定,容易形成优秀生主宰,差生长期扮演接受者的角色,养成依赖,服从的思维定势的情况,难以保证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共同得到提高。所以:(1)、要注意组员之间的层次性,差异性和互补性在分组之前,对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特征,特长爱好,学业成绩,守纪情况等进行全方面综合考虑,之后进行混合编组,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人太少、太多都不利于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每个小组内男女人数尽量平衡,尽量保证小组内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各具特色,这样就能给小组营造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氛围。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2)、要根据问题难易程度,优生带领,中下学生优先,因“生”设问优等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带领者,除了自己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还要组织组内的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归纳成员的发言要点,鼓励其他成员畅所欲言,与他们交流自己的观点,使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由于学习基础、认知水平的等方面的原因,中下学生对接受新知识,归纳分析等学习任务时,往往需要更多思考和准备的时间,所以教师应注意这种“时间差”,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一些准备时间相对充分的任务规定为中下生,让他们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有机会优先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学习成果,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2、时机要讲究合作学习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