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张中香一、教材分析1.本课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第29-31页的例5,相应的“试一试”及练习四的习题。2.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最后一课。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圆柱的体积公式教材是通过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推导出来的,就小学生现有的知识,把圆锥转化成体积相等的其他物体有些困难。因此,教学圆锥体积公式采用的方法与圆柱不同,教材按照估计、验证、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最后再应用公式解决问题这样的程序来安排的。3.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锥的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圆柱体积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够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熟练应用。二、学生分析1、学生学习起点分析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是知识理解的产物,又是进一步进行知识理解的前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经验,会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认识了圆锥的的特征,同时在认知结构中已有转化的数学思想。因此,我认为本课新知教学的起点是: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新知化旧知的转化思想。2、学生学习态度分析对教学设计者来说,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同样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对生活化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凡事想探究明白,而本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且又有学生喜欢的动手操作实验,学生有积极探究的心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能力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5.教具准备:课件,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大圆锥一个小圆柱一个。学具准备:每人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一定量的细沙,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三、教法设计: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估计—验证”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实验步骤:首先让学生认识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估计圆锥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出示例5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确信了它们等底等高。从图画直观,学生能确定圆锥的体积比圆柱小,再让学生估计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这里的估计不要求准确也不要求全体学生有相同的答案,说成、或其他分数都允许。估计要经过验证才能确认或修正,要让学生意识到“估计—验证”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再让学生分组,人人参与动手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实验之前,先让每组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各一个,先比较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明确圆柱和圆锥一定要等底等高,然后在圆锥容器里装满沙子,倒入空的圆柱容器里,看看几次正好倒满。从倒沙子实验得出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确认或者修正原来的估计。2.“比较-归纳”,深化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通过估计-验证,学生已经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