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与目标越来越受到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这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因为从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就必须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失去这个资源,课程将失去活力。课堂上如何利用课程资源,体现了教师能否把“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也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益与成败。课程资源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内容和来源。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使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应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需求之间的匹配问题,力求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看教材内容,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才使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影响教师课程资源创生能力的因素包括课程资源意识,教育理念,思维的角度和方式,课程资源创生情境。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过分强调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被埋没,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及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发现、吸纳、接受、加工、存储课程资源信息。课程资源的筛选,必须照顾到各地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要在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筛选加工,这就要坚持因地制宜。不能仅凭经验去找资源、用资源,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根据学生经验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开发。挖掘新课程资源,应重在校内和校外领域研究探索。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园文化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是新课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校园文化课程资源来影响教育学生,这已不再是新的课题,只有认识到它的教育价值和功能才能有效地在教学改革中得以实施。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把学生领进大自然中,就是求得“耳濡目染,不学以能”,通过眼看、心想、手摸、口说,获取大自然的知识营养。如诗如画的大自然,是学生欢乐的世界,是陶冶灵魂与情操的圣洁之地。学生在大自然中不仅能够丰富知识,而且也能开阔视野。同时让学生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了解环境改变和破坏的危害性。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关注生活中的某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这本身就是一种课程开发。社会实践,可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劳动。让他们认识常用的木工、金工、电工工具,了解这些工具的型号和功能,学会工具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当地的粮食作物、瓜果蔬菜、食用菌、果树、花卉、家禽等,学会种植和养殖。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思想,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生活是人类生存的大环境,是人类各种知识及思想精华的发源地。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要有效利用这种环境,把这种环境看做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试图把学生领入生活,在体验、理解生活的同时,汲取生活中的丰富知识,这将是我们实施新课程的理念有效途径。开发校外课程资源,最后的意义和最大的价值,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取其文化的精华,填补教材上所难以溶进的社会知识内容。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服务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很快发现它在信息交流、资料检索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