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产生(欣赏课)一、教学内容:古代人的计数方法以及数字的起源和发展二、教学目标:1、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相关知识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感受数的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2、通过老师的讲解、看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数的演变和发展。3、在模仿古人表示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对数学史的兴趣,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谁能来说说你最喜欢的数?但你们有没有好奇过,数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和数学小博士一起参观数的王国,寻找数的起源。都做好准备了吗?很好,出发!【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由一个“数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记数方法介绍做铺垫。】(二)听故事,体验古人表示数首先来确定参观线路,看有这么多有趣的城堡要游览。就由我来为你们选一条最佳线路好吗?就按照数的发展历史来进行参观。1、古人使用的计数方法(课件出示)第一站,时光机带我们来到了史前原始人类的部落。(1)手指计数:人是非常聪明的动物,在远古时代,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字概念。那时人们过着几十人一起的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因此每天他们要统计有多少人参加了劳动,采集了多少果实,又捕获了多少猎物。慢慢地,在他们的大脑中就形成了数的概念。一开始他们从自己的身上想办法,你觉得他们找到了身上哪些部位来计数?对,就是手指。他们也用扳手指的方法,很方便。可是,扳到10之后就不够用了,那怎么办?他们常常需要加上脚趾或者借用别人的手来帮助计数。而且手指计数有一个很大的缺陷,知道是什么吗?就是时间一久、数据一多会弄混、遗忘。要是真弄错可就麻烦了,食物分配不均匀,他们可是会打架的。(2)石子计数:于是他们又开始想新的计数方法了,那就是石子计数。牧民用石子的数目来记录羊的数量,早上放出几只羊,就用几颗石子表示,晚上羊归来,再把石头和羊一一对应,如果石头数和羊的数量刚好相等,就说明羊都安全回到家了,一只都没有丢。这样就方便多了,再也不用担心会忘记。可是又出现了一个问题,石头堆很难长久的保存,一不小心石头堆破坏了,数目就弄不清楚了。看样子计数方法还是得改进。但是不怕,越遇到困难,人们越是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3)结绳计数:很快聪明的人们就改进了计数方法,采用了结绳计数。顾名思义就是在一根绳子上打结来记录事物的多少。比如今天捕获了五头羊,就在绳子上打五个结来表示;当朋友约定三天后见面,就在绳子上打三个结,过一天解一个结,这样就不会错过约定的日子了。传说古波斯王有一次打仗,命令手下兵马守一座桥,要守60天。为了让将士们不少守一天也不多守一天,波斯王用一根长长的绳子,在上面寄了60个结。他对守桥的官兵们说:“我走后你们一天解开一个结,什么时候解完了,你们也就可以回家了。”可见结绳计数是很有用的,记录非常准确。但它依旧存在着不足,你们觉得是什么?整天带着那么一长串绳子也不是个办法,如果记录的数字大,一下子打那么多结太麻烦了。(4)刻痕记数:于是人们又马上开始思考要怎么样改进计数方法为自己带来方便。他们试着用利器在树皮、龟壳、动物骨头、泥版上留下刻痕,做上记号来进行计数。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图上的这位古人正在将捕获的鱼的数量刻录在石板上。2、学生体验(课前准备:白纸、圆片、绳子)听了这些故事,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计数的了吗?你想不想来当一当古人?好这是我们部落狩猎捕获的羊,以同桌为单位,打开学具袋,请你选择这些方法中的一种来计数。3、小结:在计数的过程中,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一个地对应起来,就是数学中所说的“一一对应”。4、假设:慢慢地,我们的部落壮大了,有了100个人,要一起去森林砍1000棵树,你觉得用实物来计数的方法怎样?(麻烦)那就需要发明出更简洁,更方便的计数符号:数字。(板书)【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记数环节的介绍,将介绍内容故事化,增强趣味性,让学生感觉数学世界的神奇,也是教育学生如果遇到困难了,要不断地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