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长城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2.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老师激导入课题:同学们,长城是我们中国的象征,民族的骄傲,也使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进行一次长城之旅。请读课题。二、长城之旅第一站“远看长城”我们长城之旅的第一站是“远看长城”(示课件)1.品“长”,感悟气势。①指名学生读句子说感受,师出示句子: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出示课件)一万三千多里,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经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到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9个省市,基本上贯穿了全国。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多长吗?二十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长吧,难怪作者会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它: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来读出你们的惊叹吧男生读。请看,这是一张长城远景图。(出示课件)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有什么特点?(弯弯曲曲、连绵起伏)你们看,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它时而盘旋,时而笔挺,这样的姿态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红蜿蜒盘旋)非常正确,齐读词语,读出它的意思。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把特点表达出来?(比喻)是呀,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有气势啊!谁愿意把这种气势读出来。不错,美中有气势。)②回归“奇迹”。此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示课件)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二、长城之旅第二站“近看长城”长城之旅的第一站“远看长城”我们体会到了长城的长,下面继续我们长城之旅的第二站是“近看长城”(示课件)11.品结构,感受巧妙。指名读句子说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宽)师:是呀,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而且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足以看出它的高大坚固。2.(齐读这部分)这一段,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构造。(示课件)①看看作者分别向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圈出来。(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②请同学们细读第二段,在83页的上面的插图中找一找,标一标。③出示长城近景图。这是长城的近照,谁上来指着图片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指名板演)评:真会读书!你已经读懂了长城的构造了。④想象一下,在战争中,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呢?(城墙高,易于防守;垛子高,躲在后面安全;城台可以让士兵养足精神等)这样的设计让你们感受了什么?(巧妙,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师:长城用它独特而巧妙的设计,高大而坚固的身躯,一次次地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真正地做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像这样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⑤回归“奇迹”。此时我们又由衷地赞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三、长城之旅终点站“遥想当年”刚才我们长城之旅的第二站是“近看长城”,我们知道了长城的高大坚固,让我们走进我们长城之旅的终点站“遥想当年”1.为什么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填空站、踏、扶、自然)2.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从哪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们了想象当时的劳动场面。3.想象说话。在烈日炎炎下,他们()在雷电交加的风雨中,他们()在天寒地冻的雪地上,他们()4.读句子5.回归“奇迹”。让我们在此由衷地赞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2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四、总结升华1.(出示图片)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