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散文的构思特色“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叶圣陶《2014江苏考试说明》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综合C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散文的构思•是写作时从认识生活到艺术表现的全部思维。•主要包括a.文章通过何种线索和结构来组织材料;b.从什么角度来展开什么内容的叙写等。(即运用何种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等)看见的看不见的镣铐•试探究本文构思上的特色。•1.结构上,以镣铐为线索,串起三位作家与命运抗争的事迹。2.选材上,善于选择生活细节表现人物形象特点,反映人物内心世界。3.表达方式上,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感情真挚。4.表现手法上,虚实结合,意蕴深远;镣铐也有象征意味。•结构的4个思考角度。2014南京二模13.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6分)①将叙写主体“戏台”放在地域、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描写;②以“戏台”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③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虚。(每点2分)高考聚焦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怎样的?2.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3.文章的布局谋篇有着怎样的特点?4.文章在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5.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样等。题型一: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知识储备:文章结构层次的三种表现形式,即三种层次关系: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有以下几种: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等;(涉及表达方式)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朦胧的敬慕》第17题: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总分总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时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是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雨韵》一文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4分)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该题实质考查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题型二)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1.考点解析这类题型通常有以下两种提问方式:①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②概括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第19题: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变式提问举例: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即以人生过程为线,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时间怎样地行》迟子建该提问方式,实质上是前一种提问方式的变式,答题思路同于前者。知识储备:这一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要注意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一定要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答题模式:(时间+地点)+人+事(题型三)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知识储备1.组织材料的方式: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②按空间的安排安排材料③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④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⑤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来安排材料⑥由实到虚、由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⑦先扬后抑★2.构思篇章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悬念、曲折有致、一波三折、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主次得当。3.行文线索:感情、事物、人物、景物、行程、时间、空间线索等。《告别三峡》一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4分)①以“告别”为中心②由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答题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