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能否助推教育回归本质●《望新闻周刊》资深教育记者周大平新中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启动至今已逐步推进了10年。由于一个社会教育系统实际运行的课程形态,必然折射出这个国家未成年人生活、生存、成长的基本状态,因此实事求是地评价它的得失,在眼下有着继往开来的意义。中小学的新课改已经与食品安全、出行安全、楼市、医疗,并列为社会的核心话题;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等新课改特别强调的基本理念得到了反复强化,其中一些新理念对中小学的传统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教育领域从历来只谈教学不谈课程,到逐渐开始尝试对课程进行系统的构建……这些有目共睹的变化不断激活着社会各界对新课程的认识。如今,几乎没有人说不要改,这个收获就很了不起。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今天的各阶层人群有着各式各样的回顾。“新课改难度不小,进展不大,但方向应该肯定。”这种观点或许较为客观、理性。同时,与公众对新课改的强烈期盼并存的信心不足,无疑显示着课改的整体面貌还与它预期的理想状态相距甚远。今年10月,民间发布的一项网调表明,47%的教师认为新课改之后学生课业负担反而加重,仅1/4的教师对新课改表示满意。还有当年曾参与某学科课程标准制订的专家,列举了课改方案设计时的四大亮点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没有很好体现出来:一是力求打通多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在高中阶段基本难以落地;二是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分流学生,受到家长普遍的不支持;三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空间的选修课,已近乎不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四是中考、高考选拔学生时,学生平时成绩和表现情况要占30%,在家长的反对声中被迫叫停。尽管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改革是一个有科学、有规律的领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不负责任地评论的。但是新课程中许多好端端的设计在现实中实施不了的问题,还是引发了不少思考。一种分析认为,新课程不仅在实验阶段的一些配套性措施跟不上,而且推进的阻力之大更超出了想象。由于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不作为,导致诸如“择校风”泛滥之类公众关心的具体问题长期解决不了,根源就在于有些既得利益集团实际上垄断了教育资源,而他们绝对是不支持新课改的。还有分析指出,最主要在于过去10年间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和社会矛盾导致了公众特别是中年人、青年人的焦虑感越来越强。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教育竞争一再提前,不仅从高二年级提前到了高一年级,而且提前到了初中、小学、幼儿园,甚至提前到了胎教,一个“胎教没抓好,孩子这辈子就完了”的小广告,就足以使不少准妈妈的神经高度紧张起来。近30年的社会转型过程,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发展成愈益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确实给社会发展前景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公众持续热议的财富分配问题贪腐问题等社会矛盾包括潜在矛盾都在发酵中,其中一部分转移到了教育,受到影响的家长先是自己不安,接下来又把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应该说,新教改碰到的许多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就是社会问题的折射。作为政府部门和一些专家,与其把责任一股脑儿地推给家长,不如反思当下的教育现实,只有使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发展大致均衡,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大致相当,中考高考实行多元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才是对家长理性选择的最有力引导。2010年7月,“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被写进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可亿万孩子们却依旧普遍面临学业负担过重、睡眠时间过少独立思考能力不足、自由表达空间太小的困境。这个现实与新教改的核心价值定位——真正为了孩子们的和谐发展还不相称。基础教育如何给予每一个未成年人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如何提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贡献率?这类助推教育回归本质的深层次问题仍在叩问着新课改的未来。(责任编辑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