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1.课程:“打通诗歌语言与儿童生活”的教学解决策略作业:(1)结合朱慧慧老师执教的课例《秋天》,谈谈诗歌教学究竟要给儿童什么?答:看了朱惠慧老师执教的课例《秋天》,我收获颇丰。我觉得诗歌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做好“指导”工作,引导学生用儿童的眼睛自己去发现儿童诗的美,用心灵去感受儿童诗的美。首先,引领学生感受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在识字环节,一改过去的“单调地读,重复的写,机械的记”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孩子“有滋有味地读,有情有趣地写,有感有触的记”。将生字新词巧妙地分类,极大地激发力孩子自主识字的兴趣。整个识字过程孩子们都在自主探究,在分析汉字的演化形成过程中,愉快地、牢固地掌握汉字,特别是发现古人造字的规律后产生的那种胜利感,会让孩子们热爱识字,感受到中国汉字独特的魅力。其次,引导学生发现儿童诗歌的童真、童趣。在这个环节朱老师采用了“链接生活”“展开想象”“描述画面”逐层深入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儿童诗独特的童趣。儿童诗描写的内容是关于儿童生活的,只有让儿童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儿童诗的诗意空间。如:开心的“打滚儿”,自由自在的“奔跑”……再次,导读体悟作者对秋天的深切赞美。这部分内容作者分为了三个层次“初读全诗,触摸情感”、“细读品味,体验情感”、“拓展升华,表达感情”,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诗人热爱秋天的原因,接着抓住重点词、句朗读品味,结合“角色”体验诗中蕴含的童趣,最后在师生对读中自我体悟儿童诗的特点,“走进秋天”的课后作业,更是留给学生感受秋天美的倾吐需要。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诗歌语言的密码。朱老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诗歌结构严谨、语言凝练、讲究押韵、句式整齐等特点,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发现了诗歌多处反复、讲究押韵、善用拟人等言语密码。整个教学过程,老师都是在引导学生自己用心去感受诗歌的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我觉得这就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职责,教给学生: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2)以《望洞庭》为例,谈谈古诗教学怎样和儿童生活链接?答: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历史,古诗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她具有独特的音律美、形式美、内容美、情感美等特点,是诗人心灵世界的呈现。但由于古诗年代久远,现在的孩子受生活经历、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不易理解古诗的真正内含。因而在教学古诗时,如何与儿童生活相链接成为教学难点。下面我就杭老师执教的《望洞庭》为例,谈几点我自己的看法。首先,重视课前预习,找出诗歌的写作背景。在学习古诗之前,先让学生搜集一下古诗的作者是谁,生活在什么年代,在什么情况下写出了作品等资料,学生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就简单地了解了作者当时的生活、当前的境遇,有助于理解作者为何要创作此诗的原因或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感,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古诗文本之间的距离。其次,从生活入手,激趣导入学习内容。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自己愿意去做,愿意去思考,愿意去表达,比“填鸭”式的教学效果不知强多少倍。“你都去过哪里游玩?有何感想?用一句话介绍一下游玩的见闻感受。”这样,学生们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景”上了。第三,注重自学质疑,发现问题。阅读一定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在初读古诗时,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古诗,并拿笔做记号,找到自己还不理解,不明白的内容,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做好铺垫。第四,小组探究,解疑答惑。引导学生们分小组围绕古诗内容合作探究,找到自己疑惑内容的答案,交流个人自学的收获。把小组内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待全班交流时解决内心的困惑。这样,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近古诗,最后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悟古诗的韵律美、形式美、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