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在上古时代相当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社会人们所创造的文化能够得以保存并且发展壮大,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世界历史的范围看,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历史一脉相承,其间不仅没有间断,而且三代的文化渐次延续而屡创辉煌。这个能说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奇迹。这一点可以作为我们所阐述的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这个问题的第一方面。站在文明时代槛上的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的时间,在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史记·夏本纪》集解引《汲冢纪年》说夏朝“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所谓“无王”,指夏朝初期太康失国以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东夷族的羿、寒浞先后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太康弟仲康的孙子少康时,夏王才恢复了统治。曾经见到过《汲冢纪年》材料的晋朝人束皙说“夏年多殷”(《晋书·束皙传》),认为夏朝比殷朝的年数更多。他可能是把尧舜的时间都算在了夏朝之内,也可能只把盘庚迁殷以后至纣王的时间算作殷朝年数。无论如何,在我国文明时代的开始阶段,夏朝都是历时长久的一个重要时期。继夏而起的商朝是由子姓的商族所建立的。商的祖先契与舜禹的时代约略同时,可见商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部落。商在早期是活动在黄河下游北方广大地区的部落,时常进行迁徙,到了成汤时期,商族活动在今冀南、豫北一带。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按照《史记》的记载,商朝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商朝的覆灭是前11世纪的事情。《史记·殷本纪》索隐引《汲冢纪年》说商朝“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与商朝的实际情况当相距不远。商朝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为第一阶段,称为早商时期;盘庚迁殷之后至商朝灭亡,为第二阶段,称为晚商时期。早商时期殷都屡迁,商朝都邑先后有毫、嚣、相、庇、奄等。盘庚继位以后把都邑从奄迁徙至殷。这以后,商的都邑还可能有过小范围内的移动,也可能出现过两都并存的局面,但大体说来,基本上还是以殷为都邑的。《史记·殷本纪》正义概括《纪年》的说法,认为“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其说大致可信。和了姓的商族一样,姬姓的周族也有相当古老的历史。周的始祖弃是舜禹时代的人,曾被舜任命为后稷。在部落首领公刘的时期,周族居于戎狄之间,公刘率族众迁徙至豳。公刘以后九传至公亶父,周族又从豳迁徙到歧山下的周原。这以后周族才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周文王的时期曾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论语·泰伯》)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部落的拥护,从而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大约在前11世纪,周武王率众灭掉商朝,成为周朝的开国之君。周朝以平王东迁为分界划分成西周与东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阶段,社会历史进入了迅速变革的时期。周代能够自成体系、稳固发展的历史时期还是西周。从周武王开始,西周王朝共历十二世,十三王,此外,在武王之后周公曾经摄政称王一个时期,在厉王末年有长达14年的“共和”时期。西周的灭亡在前771年,前后延续了两个多世纪的时间。我国的上古文明自夏朝起就有了相当迅猛的形势。从世界范围看,在前21世纪到前11世纪,即我国的夏朝和商朝时期,堪称文明古国可以与夏、商匹敌的为数甚少,仅有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印度河流域和克里特岛的一些城邦国家。在这个时期以后,我国的周朝把夏、商的古代文明继续推向兴盛。传统文化不仅得以延续,而且有更高水平的发展,可是与夏、商同时期的文明古国却由于种种原因而陷于衰落和灭亡。我国的夏、商时代正值埃及的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新王国结束后,埃及就陷入分裂局面,利比亚人占据其北方地区,努比亚人则进入其南方,致使埃及文明处于衰竭的境地。此后,埃及还曾并入波斯帝国的版图。随着国家的覆灭,古埃及的文字也逐渐被人们遗忘,终于成了一种死文字。作为两河流域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与我国商朝开国的时间约略相当,但它延续仅两个多世纪即告终结,于前1595年被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灭掉。此后,巴比伦文化就再没有什么进展,作为古巴比伦文明象征的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