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纪念散文“双璧”比较谈摘要在鲁迅的散文中,《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面对绝顶黑暗吟诵出来的沉郁而又义勇的歌吟,被誉为鲁迅散文的“双璧”。如果能从比较的角度,对两文作分析、鉴赏,则不单于阅读教学,于写作教学,也将有莫大的收益。【关键词】鲁迅;散文双璧;比较鉴赏《记念刘和珍君》(1926)和《为了忘却的记念》(1933)被人誉为鲁迅散文的“双璧”,长期以来,两文一直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必读篇目。直到现在,虽然有不少人对中学语文课本中大量地选入鲁迅作品提出质疑,但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第三册仍选入了《记念刘和珍君》,同期读本(选修)也选入《为了忘却的记念》。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觉得,以前,编者将两文都作为必读篇目,自有他的道理;现在这样处理,仍然是有必要的。不过,受学识、才力或偏见的影响,许多人不一定会同时认真地研读这两篇名文。甚至为了应付考试,而干脆将它们舍弃。如果真这样,则本人认为殊为可惜、可叹。因为,这两篇名文,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1、体裁相同;2、纪念对象性质相同:同为被反动政府残杀的进步有为青年;3、主题基本相同:纪念被反动政府残杀的进步有为青年,揭露反动政府的凶残暴虐,号召后死者踏着烈士的血迹继续前行。但细读全文,却又可以发现,两文又有许多不同。因此,认真研读这两篇名文,并对它们作比较的分析、鉴赏,将对我们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下面试就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对两文的比较分析和鉴赏的粗浅认识作些陈述,以就正于方家。一、标题和选材《记念刘和珍君》是纪念在“3﹒18”惨案中被反动政府残杀的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的。在这次惨案中,被反动政府残杀的有47人,伤200余人,其中学生占十分之七八,而女生又占十分之三四。女师大学生死难者有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和学生杨德群。标题题作《记念刘和珍君》,文章中记叙的也主要是刘和珍的事迹,而杨德群只是寥寥几笔。这是为什么?先让我们回到文本。通过整体阅读,我们发现,引出对刘和珍的纪念,缘于程君的正告:“先生还是写一点吧;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文中所记刘和珍的事迹,有下面的几点:1、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2、杨荫榆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时,作者始将姓名与实体联合1起来;3、对她的第一印象只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4、刘和珍来听讲义,见面的回数多,印象也仅限于“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5、最后一次是,“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而其他的纪念材料,则是侧面的了:请愿是欣然前往的,在执政府怎样中弹,中弹的具体部位,怎样挣扎,怎样被虐杀。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与刘和珍的交往,其实是非常有限的。而对于杨德群,则根本没有什么印象。因而,要写对刘和珍的纪念文字,也难为了先生,就只能尽量去搜寻脑海中的记忆,用更多的笔墨,尽可能地记述出来。这也是文章第五节为什么要详尽地叙述刘和珍和杨德群死因和死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当然,另一个方面的原因,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从解剖学的角度,揭露这一次惨案,是政府的罗网——有手枪,居高临下的环击,因而是有预谋、有组织、有指挥的;也是凶残虐杀——枪弹攒射、刀砍棍击……这些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这里只是简略述及)我们再来看《为了忘却的记念》。对标题中的“记念”和“忘却”这一对矛盾概念,我们怎样去理解呢?这不难,只要抓住文章开头“我很想借此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和最后一段中的“路正长,夜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去理解,就能够找到答案,“为了忘却的纪念”即为了摆脱悲哀、解除精神重负的纪念,为了化悲愤为力量,因而也就是为了更好地去战斗的纪念。要准确地表述这一主题,是需要费一番心思的。同样,我们也先来看文本。在同时遇难的五位青年作家之中,先生与白莽(殷夫)和柔石的交往最多、感情最深厚。对白莽(殷夫)的回忆,是从林莽的《白莽印象记》引出的:他译彼得斐的诗,向《奔流》投稿,又去跑他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