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摘要】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实生活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鲜明的课程意识要求广大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展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本身的独特魅力。【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独特魅力体会感悟在最近的校际间教研活动和校本教研活动中听了几位老师执教的小学语文课,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的课堂魅力。下面就跟各位同人谈谈点滴收获与感悟。一、体现出朗读的魅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种抽象的视觉信息为丰富的听觉信息。如果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最近的教研活动中,临校一位老教师运用评书风格,从读题目,读人物外貌,读人物语言,读人物动作。几个方面的细读,引导学生边读边理解故事的情节、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等特点。在第二课时,这位老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捧打”换成“捧扫”好不好?,让读课题为什么用打?让学生多角度朗读突出不同的理解:要冲捧打洪教头,突出林冲打掉洪教头的狂妄、无礼、骄傲,打出林冲的谦虚、知礼、忍让。学生通过不断地朗读,让学生理解了人物的性格。让学生读读人物的外貌:比武前,“只见来者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比武后,“洪教头满脸差惭,灰溜溜地走开”。前后对比,读出了洪教头的狂妄,读出了洪教头的“羞”“惭”。使学生站在人性的角度对洪教头又有了新的发现:“歹人也有可爱之处。”现实中,不少语语文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朗读,只钟情于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朗读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再现,已也是一种再创造。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的全过程,把躺着的文字变成立体可感的形象,从而在对语调的抑扬顿挫中感受文中情感的起伏。这几节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和亮点。正如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为朗读下定义: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活动。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朗读,是讲求语言准确、语流顺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二、凸现出氛围的魅力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中表露。值得说明的是,民主平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学生是与老师是平等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权利、尊严、思想感情和需要;第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包括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同时学生又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课,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回答得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老师不是表扬他勇于说不,敢于否定的勇气,而是强忍着自己内心的不快,马上补充一个自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请问这种做法怎么会自由宽松,怎么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例如笔者以前在执教《落花生》时,第一步,让学生理解对比的写法,知道是把落花生与苹果等对比起来写的。第二步是让学生找出对比方面,学生找到了"理"与"挂","枝上"与"地下"、"高高"与"矮矮"、"一见就生……"与"必须挖起来才知道"等四组对比词语,感受落花生与苹果的鲜明区别。第三步,让学生自读自谈,体会落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品格。第四步,师生相互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