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回家》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几个常见的交通标志,能看懂交警的手势,服从交警的指挥。2.过程与方法:了解一些交通规则,能按照交通规则安全行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了解不懂得交通规则会对他人及自己的生命造成很大的威胁。(教学目的的确定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二、教学重难点: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能按交通规则行走。三、教学准备:录像带,自制课件,小黑板。四、教学过程:活动一:情景体验,导入新课。观看录像:选生活中不遵守交通规则,失去双腿的案例播放。(使学生明白遵守交通规则、安全回家的重要意义)。活动二:正确认识交通标志,理解含义。1.认识交通标志。展示课前收集到的交通标志。2.介绍交通标志的作用。(明确含义)(认识交通标志给我们的提示作用,养成按交通标志走路的习惯)。活动三:实践演练,服从指挥。1.观看课件:看汽车和行人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的。2.演练过马路:(1)警察叔叔指挥学生过马路。将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按警察叔叔的手势过马路,学生兴致勃勃的学过马路。(2)学生指挥学生过马路。(模拟生活,角色互换,体会交警的辛苦,树立安全意识)活动四:纠错导行,加深理解。1.观看课件:找出课件中学生在回家路上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2.比照帮助:用学到的安全知识纠正他们的错误,帮助他们树立安全意识。活动五:编唱儿歌:唱一唱《交通安全儿歌》(学以致用,巩固认识)活动六:实践活动。我是小警察:四人一小组,到街道、社区协助交警执勤,维护交通秩序。(参与实践,进一步理解交通规则,强化交通安全意识)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交通标志,理解了交通标志的含义,明白了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做一个交通规则的遵守者、宣传者,珍爱生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附:设计理念: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即品社课应该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