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的使用应恰到好处随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的运用日益普及。在教师的意识中课堂上是否运用多媒体教学,成了评价一节课的标准。每每提及上课或听课,无论是授课者还是听课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运用多媒体的问题,似乎“没有课件的课堂,无论多么精彩也不能称之为好课”一样。特别是较大规模的研讨课,公开课乃至评优课更是如此。前不久,笔者参加了较大规模的教研活动,其间听了两节“高水平”的数学研讨课,说其是“高水平”,高就高在从开课到结束,教者始终是带领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中遨游,整个课堂学生根本没有摸一下书看一眼书的机会。整个课堂教师成了“放映师,解说员”,学生却是忠实的“小观众”,真是“人在课堂上,好似画中游”。学生完全在教师预设的课件框架中活动,随着教者一唱一和,可谓“别有一番情趣”。运用多媒体教学无可非议,它可以直观形象的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呈现给学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也是教育发展中生成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但是,如何运用多媒体,什么时候运用多媒体,真的该冷静思考一番了。多媒体是好,它形象直观中具有吸引力,丰富多彩中蕴含感染力,特别是小学生尤为喜欢。但是,好的东西也不该多多亦善,“营养过盛”则事与愿违。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用得恰到好处,用在关键处才能起到“点睛”的作用。因此,笔者不敢苟同于“满堂皆课件”的教学行为。其理由有三:一、多媒体要用到点子上多媒体,顾名思义,它是介于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应该发挥其“桥”的作用。那么,人的一生怎能总是从“桥”上度过呢?是的,有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仅凭学生单纯的思维是难以理解的。当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思维受阻时,一时间可能束手无策,及需外界条件的帮助,这时运用多媒体,把知识的呈现过程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他们则会豁然开朗,才能收到“柳暗花明”的效果。否则,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学生的正常思维,影响学习效果。故此说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该用思维来解决的问题,不能用视觉取代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也是不唯一的。能用视觉获取的知识就该用视觉来接受,该用思维获取的知识必须用思维去解决,不能偏激于一方。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是把书上的画面、文字,知识内容全部通过媒体展示给学生的话,那么,学生离开了媒体,走出了课堂,岂不是“邯郸学步”了么?还能或者说还敢去思维,去探索了么?三、用媒体代替教材,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培养学生会学习,自主的学习,这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要使学生自主发展,就必须养成爱学习,会学习,爱看书的良好学习习惯。人是要终身学习的,不妨我们可以计算一下,人的平均年龄若是70岁的话,从6周岁开始上小学学习,到大学毕业,充其量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一般仅有16年,而这16年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其余的时间大都是自己学习的,如果不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现在的课堂教学,特别是较高层次的展示课,观摩课,“作秀”的味道愈来愈浓,教材几乎成了“副食品”。每每一节课大都是“教师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段,然后汇报。当学生读了片刻后,教师开始提问了:‘谁来汇报?’学生说一句,屏幕上即刻出现,学生读一段,屏幕上立即打出,接着就是大讲而特讲了……”就这样,学生一答一个准。也不知是学生的水平高,还是教师的预测准。教学需要预测,殊不知课堂上有很多知识是师生互动生成的,是先前无法预设的。即使是学生的素质高也不可能“箭箭中的”吧,上述的教学方式实难让听课者理解。难怪基层学校的教师听课后喟叹到“这样的课我们学不了啊!”之所以说,满堂课件的教学方式,本人认为不可取,更不可能成为评价一节课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