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教学设计冷水江市毛易中心学校李金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长征开始的时间、地点,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长征的艰难历程,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理解长征精神。2、通过学生预习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通过分析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4、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5、通过让学生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运用分组讨论等方法,认识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通过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会从图片等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阅读《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AGE\*MERGEFORMAT71、通过吸取“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2、通过学习红军将士“不怕远征难”的史实,由衷的产生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团结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遵义会议【教学难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和长征初期濒临绝境的原因【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比较法、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让一个学生朗读,然后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PAGE\*MERGEFORMAT7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由此引入新课。新课讲授第14课红军长征(多媒体显示课题)一、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二、合作探究教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到1930年上半年,全国有大小根据地15个,红军发展到近10万人,那红军为什么要离开根据地长征呢?我们先来探究红军长征的原因。(一)、长征的开始(多媒体显示)出示问题1:同学们刚才自读了课文,思考归纳: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教师:通过第13课学习我们了解到,随着根据地的日益发展壮大,蒋介石十分惊恐,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春,国民党连续对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反革命“围剿”。1、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多媒体显示)教师提问:这四次反“围剿”情况怎么样?分别是谁领导的?采取了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点评,然后多媒体显示四次反“围剿”的领导人和作战方针)教师:前四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不甘心失败,于是调集PAGE\*MERGEFORMAT7100万军队对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多媒体显示)教师提问:为什么第五次反“围剿”会失败呢?(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客观原因是敌强我弱;主观原因是博古、李德等人抛弃了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命令红军全线出击,拒敌于根据地之外,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过渡提问: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革命根据地日益缩小,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进行长征。3、长征的开始及遭到的挫折(多媒体显示)多媒体展示《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指导学生了解长征开始时间、出发地点。教师提问:红军长征初期情况怎么样?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博古等人没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和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