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正在形成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和突破点,但并非是社会建设的全部内容。推进社会建设,还要注意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现在有两个社会焦点问题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个焦点问题的变化是民生问题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的民生问题,是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基础上的民生问题,是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条件下的民生问题。现在,新的短缺不再是存在于商品领域,而是发生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低收入者住房、公共交通等方面,这个变化引发人们对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考。另一个焦点问题的变化是收入分配格局的深刻变化,过去收入分配格局的主要问题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所以改革的主要取向是打破平均主义、拉开收入差距、引进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现在收入分配格局的主要问题已经转变为收入差距过大,这个变化引发人们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重新思考,即如何在保持社会充满活力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公平,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建设方面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问题,也要求我们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要有新思路、新办法。首先,要建立更加灵敏快速的社会政策反应机制。比如今年的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在食品价格上涨和就业问题上。食品价格上涨,受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和国内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从今后的长期发展来看,食品价格上升是一个长期趋势,因此一方面要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稳定粮食生产、保证食品供给,另一方面也要有对低收入者实行食品补贴政策。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建立起了比较灵敏快速的宏观经济调控的反应机制,但在社会宏观调控方面,还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种灵敏快速的政策反应机制。第1页共7页其次,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在社会体制的整合方面,要注意随着社会流动的规模加大、速度加快,出现的两个大的变化:一个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即社会管理从过去以“单位”组织(机关、企业、事业、公社)为基础,转变为目前以“单位”、社区、社会组织为基础,并逐步地向主要以“社区”为基础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等各种新型社会纽带,将成为处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间关系的重要中介;另一个是社会管理方式的重大变化,是从以户籍制度、档案制度、单位制度为特征的行政化管理,向以公民制度为特征的社会化管理转变,这涉及到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一系列社会体制的改革。社会体制的改革,也要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采取渐进式的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正像在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社会体制改革开始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不改革或走回头路,都是没有出路的。第三,要加强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当前,要特别注意协调好三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一是协调好群体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贫富之间、劳资关系之间和干群之间的利益关系,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甚至各种所谓“无直接利益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围绕着这三种社会关系展开的;二是要协调好不同类型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要协调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垄断组织和竞争性组织的关系,协调官方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关系,等等;三是协调好地域之间的关系,要协调城乡之间的关系、地区之间的关系,以及表现为区域关系的宗教和民族关系等等。另外,还要造就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总之,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形成了“中国经验”,但目前这个“中国经验”中,最主要的部分还是经济建设的经验,社会建设可以说是新的伟大实践,这个伟大实践的成果,也将是“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和谐社会结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大国,农民的利益能否得到保第2页共7页障、农村是否和谐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看社会是否公平,要看农民的生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