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搞好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数学活动中,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化、数字化、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对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数学教师必须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到:改革课程实施,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以及合作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因此,课程改革势必引起一场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用素质教育的目光审视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发现教师满堂灌,学生听,学生参与少,学习呈现应付状态,导致学生厌学,两极分化严重,教学质量不高。学生需要一个充满灵气的活动空间,需要主动探索与交流的平台。因此,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初中数学活动化课堂教学研究势在必行,急不可待。二、实验目标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数学活动中,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想达到要求,改变现状,我们确定了“初中数学活动化课堂教学研究”这一课题,并用了18个月的时间,主要研究了教材、数学活动化课堂教学的模式、教与学的方式、能力培养等内容,达到了以下四个目标。1.探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比较系统的活动化教学内容。2.明确“初中数学活动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探索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数学活动化课堂教学”一般模式。3.转变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形成数学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活动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三、实验过程课题启动后,课题小组成员投入到紧张的研究中,按实验方案、实验计划井然有序地进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过程经历学习——讨论——实践——改进——验证——确定——总结七个环节,课题小组成员采用自然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量法、统计法等进行综合研究,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研究课堂数学教学设计,形成初中数学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从而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质量的提高、师生的共同发展。课题研究很顺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观念的转变比技能的进步更重要。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搞好课题研究的前提。在实验过程中采取自学、外出学习、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派课题组成员先后到省、市、区参加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培训学习,看光碟展播,请区教研室专家亲临指导。阅读《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中学教学》、杂志、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大量的书籍中吸取营养,在学习中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用《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指导课题研究,把实验目标落实到实处。2.制定研究措施,科学管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课题组的领导和实验教师共同拟方案、聘专家、学理论,结合实验展开研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领导坐阵抓课题研究,把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有效地结合,力求达到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研究过程科学化,实行定时研究、定时汇报、定时督查、定时指导,做到目标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每次研究活动定专题、定人员、定内容、定方案,做到有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