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规律靠拢——“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语文主题学习”说来非常简单。因为教材,不论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按照单元编排,每一个单元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教学重点、难点上,基本上都有明确的主题。比如某一单元5篇文章,从内容上看全是写老师,或从写作方法上看都是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形象,这就是主题。围绕单元主题,我们为老师选择了几十篇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相连续的文章,组合成一个读本,每个单元主题一本,合起来就是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选择时,我们兼顾古今中外,兼顾不同的年代、文体等等。所以,“主题学习”主要是围绕课本上的单元主题选择材料,每一篇文章后面的阅读提示,也尽可能围绕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编写,这就是“主题学习”编排的框架、思路。为什么叫“主题学习”,而不叫主题教学呢?因为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引导老师不要讲得太多,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怎么把这套书拿到“主题”中呢?我们不仅仅要探索一种方法,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经验、风格,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传统,方法上我们提倡百花齐放,提倡用不同的风格把主题学习做好。为此,需要澄清几个方面的认识:第一,“语文主题学习”是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习语文。过去,有过很多教改实验,也有很多阅读资料和阅读系列的书籍,但大都强调课外阅读——课堂就是完成课本,课堂就是要把教材教得死去活来,‘如果要读书,就请利用课外去读吧。如果语文的教学靠课外,英语毫无疑问也要靠课外,数学同样也要靠课外,孩子们还能活下去吗?再试想,我们都提倡了几十年的课外阅读了,又有多少学生、多少家庭实现了课外阅读的目标?所以,不要再去更多地寄希望于课外。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如果未来不是上大学中文系,他们在课内就应该学好基本的语文,具备能够为未来的职业奠基的基本素养。当然,如果学生爱好语文,要以语文为终生职业,课外就要读大量书籍,我们当然欢迎,但是对于80%的学生来说,我们要让他们在课内就把语文学好。怎么学好?课内一个学期7个单元,我们为每一个单元都配备了十几万字的主题学习的书籍。7个单元7本书,每个学期课内阅读就可以完成100万字,一个学年完全能够完成200万字。实践证明,一本十几万字的《丛书》两三个小时就可以读完。只要老师略加指点,学生读了,质量自然也就有了。不需要精雕细刻,不要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否则,学生会觉得语文深不可测。给学生这样的误解,把语文搞成好像一般人学不了的东西,这样对学生太危险了。想想我们上学的时候,课本如果是在放假之前发到手中,在暑假、寒假里就读完了,甚至两天时间就读完了语文课本,可是老师却还要拿过来再教20个星期,烦不烦!所以衡量实验学校和实验老师的标准,就是一个学期的课内时间能不能让学生把7本书读完。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各国的调查数据也告诉我们:这个阅读量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时间完成。比如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4000万字,9年时间学生要读400本书,平均每人每年要读45本书左右。但是这个规定仍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是犹太人,他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64本,这不仅包括学生,还包括成年人。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55本,现在美国已经全面启动了全民读书计划,每年要达到50本。第二,改变长期以来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的现状。每一个学科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却常常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表现最突出的是——我们用理科的学习方式学习语文。我们知道,数学是举一反三,我们做了一个例题,然后就会了10个题目,这是理科学习的方式。但是语文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的阅读,最后感悟出点儿什么,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像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书读多了,感受慢慢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点,改变靠讲一篇文章,就希望学生把好多文章都搞明白,语文素养就会大大提高的认识。我们必须把讲和练的时间压下来,把课时划分给“主题学习”。没有哪一篇课文必须要用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