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9-40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算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连加的算法,会用竖式正确计算;能根据加数的特点,合理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进行计算。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复习:出示口算题。6+9=4+7=3+9+4=3+9+7=7+6=7+9=4+8+8=4+6+8=8+8=9+5=6+8+9=6+8+2=教师请完成速度较快的小组“开火车”报得数,其余学生核对。师生共同讨论三组连加算式的算法,引导学生体会比较简便的算法。[评析:三位数连加是一位数连加的拓展。教师抓住教学内容的这种联系,以6道一位数加法与6道一位数连加为复习内容,安排学生“视算笔答”。这样组织,全班一开课就进入了紧张的计算练习之中,为新课学习顺利迁移,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二、新课师:看来,我们小朋友的口算水平在不断提高。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探讨有关几个班“借书”的问题。出示教材第39页例题的情境图。师:请大家自己读一读问题,想一想算式怎么列?85+143+126。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85+143+126。师:你觉得今天学习的计算有什么特点?今天学习的是三个数相加,前几节课学的是两个数相加。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板书课题:连加)能直接口算出这三个数相加,和是多少吗?(不能)师:那怎么算?(用竖式计算)师:大家会用竖式计算吗?请小朋友先在练习本上试一试,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请写出不同竖式的学生在投影上板演。师:大家能看懂这四种写法吗?他们算出的结果都是354,和你算的一样吗?我们比一比第一种算法和第二种算法,它们有什么不同?(可能的答案:第一种两个竖式是分着的,第二种是连着的。第二种算法的竖式是把第一种的两个竖式连起来了。第二种算法比第一种算法要少写一个228。)师:请大家再比较第三种算法和第四种算法,相同吗?(可能的答案:横线上面都有三个数。它们都是连着加的。第四种写法比第三种写法多写了一个加号。)师:(指着第三种算法)像这样的竖式,一般写一个加号。这样写,大家会算吗?请每位小朋友把第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说给同桌听一听。学生同桌间口述第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教师再指定一个学生口述。[评析:在学生自我探究之后,教师选取四个学生的典型竖式计算,交流展示,并组织两次对比:连着与分着列竖式计算的对比,连加时写一个与两个加号的对比。这里引导比较辨析的提问也可改为“这四种不同的写法,你认为可以分为几类?”让学生一次性地比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为广阔。]师:黑板上的这几种写法,你喜欢哪一种?师:这些方法都是对的。在计算时,你们喜欢哪种方法就选择那种方法。不过,第三种算法是今天新学的,大家能掌握吗?你能用这样的算法解决新的问题吗?出示: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学生读问题,独立试做。前后四人小组交流计算过程。师:我想请小朋友做“小老师”,到前面来边写竖式边讲计算过程。我和其他小朋友都听他讲,好吗?师:对他讲解,大家满意吗?谁还来补充?师:大家听明白同学的补充发言吗?提醒:我们不仅要会算,还要注意算得简便、迅速。在计算过程中,可以把能凑满10的数先相加。师:请大家观察、比较今天这节课所解决的两个问题时的计算,它们有什么不同?(第一题,十位上可以先算8+2=10。十位上相加后向百位进1;第二题,十位上相加后满了20,要向百位进2。)师:计算时,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还要注意考虑如何算得简便,这样算起来就比较迅速了。师:请大家完成数学书第40页“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定三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其余学生核对。师:全对的小朋友为自己鼓鼓掌!做错的小朋友根据自己的错误,提醒大家在计算时注意什么。学生发言,教师把几个学生算错的题目抄写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自己的错误口述计算注意点时,教师用红粉笔在错误处圈画。师:我们在计算时要注意:几个数相加,把能凑成10的两个数先加,再加上其他的数,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