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教案陈海燕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至第47页中的例1、例2;第47页中课堂活动中的1、2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意义。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关键: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设计理念: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四基四能三思想”。“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能”:《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思想”:最核心的三种数学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思想。体现高效课堂,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提问有梯度,提问有开放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教学过程:一、引入1.称水杯师:这黑水杯的质量是多少?生:称出是320g。师:黑水杯和透明水杯一共多少克?生:740g.师:透明水杯是多少克?生:口算出是420g.师:观察左边是黑水杯,右边是透明水杯,我现在交换两个水杯的位置,它们的总质量有什么变化?生:没变。师:板书。(320+420=420+320)师:你从刚才的观察中猜想到了什么?或发现了什么?生: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二、新授1.验证猜想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都这样的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观察一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12+25=25+12=500+300=300+500=30+20=20+30=1200+650=650+1200=)生:左边算式的加数度交换了位置就变成的右边的算式。师:我们一二组口算左边的算式,三四组口算右边的算式。生:37,37,800,800,50,50,1850,1850师:从口算中,你验证了刚才的猜想了吗?得出了什么规律?生: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第1页共3页师:我们可以用字母a表示一个加数,那么字母b就表示——生:另一个加数。师:那么a+b可以交换成——生:b+a师:交换了加数的位置,但是什么不变?生:和不变。师:我们可以给这两个算式画上等号表示相等。一起来读一读,一二组顺读,三四组倒读。生:a+b=b+a,b+a=a+b2.加法交换律的练习师:出示24+15+636+132+84谁能用加法交换律来变变,可能变成?生:回答。师:谁变出一种容易算的式子。生:回答。师:刚才我们在三个加数的式子里用了加法交换律,那么用字母还可以怎样表示?生:a+b+c=a+c+b=c+b+a2.加法结合律师:同学们学习加法交换律时积极开动脑筋,发言积极,很好。我们又继续探索!师:出示例2:三年级89人,二年级96人,一年级104人,3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师:提问:要求三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怎样列算式?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①先算出三年级和二年级有多少人?(89+96)+104=289(人);②先算出二年级和一年级有多少人?89+(96+104)=289(人)。师:依据上面两道算式可以写成怎样的等式?学生回答后板书:(89+96)+104=89+(96+104)师:这从这两个相等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生:在三个加数的加法中,先算前两个数或先算后两个数,和一样。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师:那么按照你的发现,153+315+85,先算什么,还可以变成什么样的算式?生:153+(315+85)师:抽代表上台板演,学生观察你愿意算哪个算式?为什么?生:153+(315+85)简便。师:可以用字母表示刚才的发现吗?a+b+c=生:(a+b)+c=a+(b+c)3.比较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异同师:我们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得出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现在比较这两个运算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生:生比较填表运算律字母表示式变没变加法交换律a+b=b+a位置数据、运算符号、结果加法结合律(a+b)+c=a+(b+c)计算顺序数据、运算符号、结果、位置第2页共3页师:加法交换律一定是加数的位置变了,加法结合律一定是括号里的内容变了。三.练习(1)计算,说出运用了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