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教育,用爱感化新杭中心小学张林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如何实行有效的小学生德育教育方法,怎样形成良好的学生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生的班主任老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今年,我成了班主任,面对着这一批活泼好动、天真无邪的学生,我都一如既往的提醒自己,我有责任帮助每一个学生改变以前的不良习惯,努力创设一个明主、和谐、上进的班集体,让这些学生在我的班级中懂得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班集体,品德优良,能够自信的成长。经过近一个月的教学活动,我对我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已有大致的了解,然而我们班有个同学给我印象特别深,让人头疼。李某,男,11岁,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在学校有乱拿其他同学东西的习惯,被发现后不承认。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由于父母都去外地上班,根本没时间管他,他是一个人上学、放学,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要求,他就开始偷拿其他同学的东西,被老师发现并进行批评教育后,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不愿意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认识到这一点,我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回到学校上课了。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渴望老师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老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教师关心学生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开始,他还不愿上学,我去到他家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急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躁,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的给他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多么希望他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每次问问题时我就会特意去留意他,。一有机会就喊他回答,这样激起了他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重新回到了班集体。道德教育的主要内涵在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铸造人们的道德人格,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其目的在于在整个社会范围形成普遍的、完善的道德人格。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是德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他必须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当学生经过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以后,由客体又变成主体。德育过程不是单向传递思想道德规范的过程,而是教育者与学生思想情感交流的双向活动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在接受某一思想道德教育以前,已接受了社会、家庭成员的某种影响,积累了一些道德经验,因而学生具有能动的、积极的反作用,能改造外在的教育影响。如果教育者所施予的教育影响和学生的思想状况一致,就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即学生对某一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认同与接纳。反之就有可能产生漠不关心或逆反心理;就有可能对教育采取拒绝和排斥的态度。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赏识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和激励,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不仅仅是课堂的导演和主持,教师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正确、深入的点拨和指导,有义务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而决不仅仅只是学生意见的简单欣赏者、总结者。学生需要教师的赏识,更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要严出于爱,才严得有理,爱寓于严,才爱而不纵。只有把爱护学生和严格要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