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孔乙己》[教学目的]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4.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重点难点]1.重点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2.难点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2)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颓唐(tuí)附和(hè)分辩(biàn)不屑置辩(xiè)咸亨酒店(hēng)砚(yàn)荤菜(hūn)羼水(chàn)拭(shì)蘸(zhàn)惋惜(wǎn)阔绰(chuò)舀水(yǎo)涨红(zhàng)绽出(zhàn)哄笑(hōng)间或(jiàn)着了慌(zháo)打折(shé)门槛(kǎn)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分辩:辩白,辩解。格局:布置的格式。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气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大抵:大概。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二、背景1.作家作品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的他的作品有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的有《社戏》《故乡》,以及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编的《鲁迅自传》。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也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之-。2.关于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型,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3.关于本文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10多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多年之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揭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三、授课1.朗读全文,获得整体印象。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2.快速阅读,思考,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明确:第一部分(第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第二部分(第4—13节)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其社会根源。以“打折腿”为界限,将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