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带回来——赴山东省昌乐二中学习有感王佳2014年9月13日,乘坐着从重庆飞向山东的航班,我们去山东省昌乐二中的学习之旅便由此展开了。如同飞机冲上云霄一般,我们一行22人的梦想也正在慢慢腾空着。山东历来就是个礼仪之邦,文化重地,有着不可忽视的人文底蕴。没有太过耸立的高楼,没有太过喧嚣的霓虹灯,也没有太过精致的衣物和刺激味感的火辣的饭菜,在昌乐这个似乎我们还看不上眼的小城,居然竟蕴藏着这么一所求志立学的学校。初到昌乐,一切都很新奇,课桌的摆放,每个教室的班牌和教室墙外的文化布置栏,每一句让人深思和回味的标语,每一个地方都充满着浓浓的书香味。众多的和我们一样前来到访学习的老师,穿梭在校园里,这使得背着书包拿着听课本的我,那时仿佛也不是老师,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学生。高效,自律,团队管理,培训,是我对昌乐二中最深的感触。每节课前老师或学生都会安排好学习目标,所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都在朝着这个目标有序的进行着,使我不得不感慨,为什么都是10几岁的少年,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全都是这样呢?原来,他们有着非常重要的评价机制。每个孩子都怕掉在后面,每个孩子都怕被团队所遗弃,所以每个孩子都在朝前奋力地走着。好的评价机制毋庸置疑地可以正确地指引人的方向,回来后,我在我们班上口头操练了一下,效果也还不错。但是,我一直在想,去昌乐也许有成百上千的学校,成千上万的老师,可是,昌乐二中只有一个,我们如果想做得跟昌乐二中一样优秀,也许真正的坚持是最不能忽视的。其实在前几批老师回来分享交流的时候,我也学到了丁点,开始在班级实施简单的评价,效果也还不错。可是,没过几周,又夭折了。当然,我也反思过,怕评价过多的耽误学生的时间,怕评价的加减分让学生失去了原本的方向,可是我想,我自身的懒惰的孽根性也许是夭折的最根本的原因。老师都不能坚持,何况学生呢?这次回来,我又开始忐忑的试了试,就从课堂而言,评价的确是催促学生激情的非常好的一种方式。每当我不开口,提出问题,默默地在黑板上写下1到12的时候,学生们知道竞争的时候到了,这时候的教室,是我教学十年来未曾看过的景象,争先恐后的回答,让我非常动容。给大家分享一个小的细节,有一次的英语课,现在7班的有个男生在为了上台表演一个简短的英语对话,主动说,老师我们不要加分,就让我们上来表演吧。那时候的我,觉得教育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而美好。原来评价不是孩子的老师,真正的兴趣才是。又或者换个角度想,正面肯定的评价是对他们的认可,每个人,包括我们,追求的也是这种正面的认可吧。高效,真正的高效我想不在于老师上课讲话了讲了十分钟或者半个小时,真正的高效也许是在我们所付出的利用的时间里,孩子们学到了所应该学到的知识,让他们能主动有效率地去学。我想,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以这样评价催促出的激情去学习,那么高效应该也容易实现了吧。因为现在的中国,即便是在昌乐这样提倡人文的学校,升学肯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存在吧。自律,也许和团队管理和评价都是分不开的。我常常给学生讲,一个小组六个人,组长管5个,那么再选择小组里一个听话的副组长,变成2个管4个,再管好一个,变成3个管3个,最后是4个管2个,5个管1个,最后变成每个学生都管自己。每个学生都自律了,那么剩余的所有时间,他们应该学习起来也更有保障了,学习的氛围和效率,自然不言而喻了。除此之外,在昌乐,培训二字其实无处不在,这也是我一个很深的感受。我们外来的老师去学习,算是昌乐老师对我们的培训,班主任对组长的培训,科任老师对学科班长的培训,同学之间的培训,课前,课后,自习时的培训,培训真的贯穿了始终。记得在昌乐二中的走廊上,一个班主任对小组长的培训,这样说道,遇到小组内不听话的同学,也许你们小组长,组员的评价会远远超过老师对他的影响。他也许不在乎老师的话了,但一定在乎你们同学之间对他的评价。你们每人一句话,用唾沫星子也许就可以把他淹没。你们所有组长都是一个整体,大家要团结,一个小组长遇到这类麻烦,所有小组长要团结起来一起帮助他。这个老师的话,不止培训了当天的那些组员,也培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