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策略探究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思维等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要求公民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要有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和合作的意识,以及更高的阅读、表达与交流实践能力。因此,新课程改革提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发展综合实践能力。我们必须以现代教育科学思想和方法为指导,构建起“大语文观”,切实更新思想,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深入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规律与特点,改进与优化指导策略。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一.问题的提出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学习和交际方式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社会要求公民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要有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和合作的意识,要有更高的阅读、表达与交流实践能力。在这时代背景下,国家基础教育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以往语文学习脱离现实生活、“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在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同时,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教材也开辟了“综合性学习”版块,旨在引领学生直接地、广泛地接触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中感受、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然而,综观目前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情况,停留于表面化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当做常规语文课来上,有的则又当做课外活动对待。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这一新型课程的本质特点、现实意义认识不足,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对此,我们应引以重视,要以现代教育科学思想和方法为指导,构建起“大语文观”,切实更新思想,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拓宽思路,深入探寻这一课程的特点与规律,构建起一套切实可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模式。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就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策略展开研究,以期与广大专家、同行商榷。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认识(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关于综合性学习,一些国家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定位,如德国提出“合科学习”,英国提出“交叉课程”,美国提出“被综合化的课程”(以教师为主)、“综合的课程”(以学生为主),日本提出“综合性学习时间”等等。而我国则着重从全新思维角度、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出发,以课程结构与功能综合的视角来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是指以学生主体发展为目标,以浓厚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语文学习密切关联的各种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生活材料为内容,以自主、探究为主导学习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与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型课程。它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基础课的合理延续和有益的补充。与常规语文课、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相比较,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以下鲜明特点:1.开放性。综合性学习内容体现在,它以语文教材知识体系为基础,又大胆冲破其束缚,广泛向其它课程、向社会生活延伸拓展,大大地拓宽了语文学习内容、形式、时间、空间和指导方式。学习目标是多元的,内容是多彩的,方法是多样的。学生将能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去直面社会生活,在与各科、与生活纵横联系的立体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发展综合能力。2.主体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其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方法的采用,还是学习手段的应用,学生可根据自身知识、能力基础,以及兴趣、条件优势等,自主设计,灵活选择。这就更有利于学生调动兴趣,主动参与,并在活动中训练和提高自主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3.实践性。综合性学习关键在“综合”、“实践”,强调要使学生在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联系中,在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大自然联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多维度实践训练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观察、记忆和语言交际、探索创新等实践能力。(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实意义1.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有利于提升语文素养。就课程资源而言,综合性学习并非有一套现成的完整严密的内容体系,而是开放的、活化的社会资源,其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