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恩洪教育思想点滴冯恩洪:1945年出生;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曾先后担任上海培光中学副校长、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兼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现任上海东方世纪学校总校长。冯恩洪因在中国教育改革中理论和实践的建树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以整版篇幅发表的专题报道计有:文汇报《探索者的足迹》,新民晚报《校园的魅力》,中国青年报《合格+特长》,上海青年报《教育魂》,人民教育《跨世纪教育工程》等。1993年,冯恩洪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收录于《当代世界名人录》;1995年,受上海市教育局委托,上海电视台拍摄并播放了五集电视纪实片《冯恩洪和建平人》并开始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一九九六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播放了对他的专访;1996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播出对冯恩洪专访。同年,中央儿童电影制片厂将他的教育理念编成故事影片《世纪桥下》全国上演;1999年以来,人民日报曾六次以整版篇幅发表了《中国,呼唤明天的教育》,《建成人民心中满意的学校》,《未来人材的摇篮》,《追求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品牌输出,浴火重生》,《好学校就是“梧桐树”》;2002年,中央电视台将他倡导的教育改革以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形式搬上荧屏;200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教育学家”之一。冯校长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全国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客座教授。(教育家冯恩洪的报告好听冯恩洪,全国教育专家委员会会长,英国剑桥教育委员会中国总顾问,上海冯恩洪校长培训工作室主任,中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工商管理硕士,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十大教育英才。我给他加上一个,中国最早成就也最大的教育改革家之一。4月3日下午,桂林市第十三中学的会议室,为我们桂林市的领导老师们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当时蒋副局长主持,他的主持词很简短,说,我听过冯教授的报告,我有把握地告诉大家,听着冯教授的报告,今天大家一定能如坐春风般地度过一个下午。结果完全如此。冯教授没有用讲稿,也没有用课件,甚至没有一个发言提纲,而且一直站着,说出的话没有啰嗦,没有重复,许多话还是哲理般的,名言般的,格言般的话语。除了个别我听过读过的话语和例子以及观点外,我听得是聚精会神,受益非浅。下面就是当时记下来的一些原话(可能有些出入)。有人说,现在的世界市场是,资金在华尔街,研发中心在印度,生产车间在中国。这对我们的评价是真实的,但我们不能永远自己心甘情愿地当生产车间。在美国,一只芭比娃娃卖20美元,但我们深圳生产,运到美国本土,一只只值一美元。这就是我们是人口大国,而不是人力资源大国所受的屈辱。改革三十年了,当时我们与外国的差距,是路,是车,是楼。现在这些差距缩短了,但我们突然发现,差距在教育,要由书本中心的教育方式结束,进入教育要素的优化组合,要以学生为本。教育不一般的发展,需要对教育不一般的认识。许多国家的战后重建,都是牺牲一代人为发展代价的,当时我国也是百废待兴,提出的口号是把一切献给党。今天,难道还要为社会发展牺牲一代人吗?老是往高考那根独木桥上挤,行吗?2006年6月,上海电视台以我为原形,拍了一部23集的电视连续剧《这里盛产金苹果》。主题上写着,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我不同意。你给我一个孩子,我还你一根栋梁,你给我一个机会,我还你一个惊喜。保鲜,必须是两头鲜。社会鲜,人也要鲜。一边鲜,一边蔫,社会就不和谐。我就让导演改为,照亮了别人,发展了自己。教师会在一节好课中得到成功的享受。素质教育的真谛就是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和谐发展。社会需要间接经验丰富,也需要直接经验丰富的人。哈佛中学校长向学生布置任务,向美国总统推销一把过时的砍刀,一位学生成功了,布什总统寄来了18美元定金,这位学生得到了校长的42800美元奖金。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在当时神就是力量,宗教就是力量的年代,这句话具有石破天惊的力量。但是这话不完全对。应该这样理解,没有知识就没有力量,光有知识不等于有力量。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