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的秋》教学设计(详案)赖敏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3、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以景显情的。4、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5、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知道作者的写作手法,理解文章深层的写作内涵,理解古都的秋的秋味何在。三、教学方法:讲读法四、教学工具:多媒体五、教学时间: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颂秋的散文和诗歌。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句写的是秋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写的是秋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的是秋声。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颂秋,但他们都喜欢写秋景、秋色、秋声。我们今天也来学习一篇写秋的散文——郁达夫《古都的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7页,默读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边默读边思考这个问题——《古都的秋》主要写的是秋景、秋色、秋声、还是其他?2、课文赏析同学们刚才默读了课文,你们觉得郁达夫写的是秋景、秋色、秋声,还是其他什么呢?(写的是秋味)那我们就一起品一品这古都的秋味吧。整体感知要品古都的秋味,我们先去找出作者是如何写古都的秋的。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古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对,同学们都说得对。这篇散文写的是古都的秋,那么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南国的秋呢?(是为了对比)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南国的秋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读一下第2自然段和倒数第2自然段,说一说作者笔下的南国的秋的特点。(慢、润、淡、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半开半醉、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作者将南国的秋与北国之秋做对比,更凸显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局部品读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出古都的秋的特点的呢?为了写出古都的秋的特点,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仔细默读3-11段,看一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鱼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对,除了有这些旅游景点的秋景外,还写了什么呢?(槐树、牵牛花、落蕊、扫帚的丝纹、秋蝉的蝉声、秋雨等)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作者写旅游景点只是一笔代过,而花了很多的笔墨写槐树、牵牛花等。请问同学们,这种写法叫什么?(详写和略写)写文章时要注意详略得当,要有侧重点,这样文章才会写得好。作者写了那么多的景物,那就让我们一段一段来仔细赏析吧。请同学们看第3自然段,想象一下自己就是那个在一椽破屋居住的人,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些美景。你早晨起来,泡碗浓茶,坐在院子里,看着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着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底下朝东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像作者一样感到十足的秋意呢?(有)同学们,通过刚才你们在想象中感到的秋意,你们觉得这样的生活如何?(安谧、幽静、舒服)同学们再接着看第4自然段。请xxx同学来读一下第四自然段。这位同学读得不错,感情运用得很到位。同学们你们注意到没有?写落蕊的时候作者运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的描写,但是作者说“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致的柔软的触觉”,这是为什么呢?(说明了环境的幽静)同学们接着往下看,扫街后灰尘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这些你们平时注意过吗?(没有)作者如果是在喧闹、人来人往的大街上,他能注意到吗?(不能)只有在幽静的环境下才可以。没人寂静的环境给了作者如此细致的心灵体验。但是如果作者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这一切他能感受得到吗?(不能)所以说,情景是交融的,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就把常人不屑一顾的落蕊细致得描写出来了,同时又传达了古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为什么作者又说觉得细腻,觉得清闲,潜意识里还觉得有点落寞呢?(闲人才有那么多时间和如此的细心去注意到落蕊)对,同时没人寂静的坏境又容易让人产生感伤情绪,觉得自己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