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全面发展之管见课程改革指出:“中小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是复杂而多元化的,看待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对学生而言,学生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学习、实践不断自我比较的过程。这就是说,作为教育的对象学生,是为了满足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上学求教的。他们,只有找到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准确位置,接受教师(包括其同学等)对他们的各种积极影响,他们只要在一个阶段在某方面或是几个方面较过去有了一些抑或一点进步,都可以认为这个学生在全面发展上走了坚实的一步。当然,在中学阶段,作为学生而言,知识的学习显得更为重要一些,但不是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对学生评价标准不能仅仅只看学生纸面上的多少--—成绩,而因从发展的观点上评价学生。比如说,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个能把地扫得干干净净,把璃擦得一尘不染的人,对于保洁公司来说,这个员工就是好员工。学生吧,也是一样,人各有志,学生未来的发展,作为教师有时是难于预料的。从以上方面看,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的意识,着眼未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和健康的发展。一、以学生为主体,理解、宽容和信任学生根据新课程要求教师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和教师引导下的学习,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方法与技能。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然而,我们的教学,我们的每一次考试,往往提供了优生展示学习方面舞台,给优生带上包括道德在内的一切光环,而对于差生则是多了一层痛苦的体验,对于这些学生,缺乏了被尊重的情感体验,无法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从这方面看,学校的教育就是差生失败的教育,我们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的思想与理念,不能让悲剧再重演。所以我们教育教学中,应该把宽容、理解学生作为教育的基本方法,尊重学生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学习”,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差异这是教育的原则,也是教育的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为基础,不践踏学生的心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和自尊心”。为此,对待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时不是去打击他们,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要使每一位学生在他特长的一个方面找回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二、实施开放性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每一个家庭而言,子女都是重要的,从这点是看,我们现在实行的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教师应该是一个适合学生学生学习的教师。今天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明天的发展,要引导学生为了明天的发展去学。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让学生知道自己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与受益者。让学生在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中,有机会了解与自己成长相伴而来的责任。无论是教师的1教,还是学生的学,它的目标与指向都是一致的,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说到底就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因此师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学生成长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内容和空间的开放性,以开放性来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学生的学习绝不是为了分数的学习,也不仅是为了知识的学习,而是为了“学会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的学生应该是教师引领之下智慧的“学”生,而不是呆板的“考”生。三、关注评价的改革,严格、耐心地教育学生过去以来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成绩成为衡量学生是否成功的唯一指标,这些做法是一考定终身,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评价标准,侧重于评价的等级排序、筛选,重视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作为选拔、区分学生的惟一手段,淡化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