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堂难忘的课大学毕业后,我考上了人民教师,被分配到了湘乡市最偏远的地方――毛田,尽管教育教学环境不好,但我却爱上了这里纯朴的孩子。参加工作不久,我自愿报名参加了学区组织的优课竞赛,那一段时间,我心里一直非常紧张。上课、吃饭、备课、甚至睡觉都在想着上公开课的事。因为我的教学经验不足,我对组织教学、课堂意外事故的处理都还没有足够的把握我也没有自制过教具……于是,我的心始终忐忑不安着。由于当时多媒体并未普及,我只制作了一张幻灯片,上面画了一个角,并且标明了顶点和边,旁边还有一大一小两个角,并且在下面也也注明了“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长短无关;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记得那天早上,是我们校长亲自骑着摩托车送我和另外一个老师去参赛点的。我抽到的是第一节课,一时间,我有点茫然,真不知该如何去教。上课铃响了,我按捺住砰砰直跳的心,在孩子们的歌声中稳步走进教室。一切正常,导入、出示角、找角、找顶点和边、判断角的大小、画角。由于教学经验和赛课经验的缺乏,教参上一个课时被我二十分钟就讲完了,孩子们也很守纪律,时刻瞪大眼睛朝我看,但我从那并不响亮的回答声中分明感觉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陌生。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不成功的演员,在台上拙劣地表演,我甚至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个骗子,骗走了孩子们对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的美好印象,我觉得我对不住孩子们。我想,这堂课肯定不能得奖。为了打发剩下的二十分钟,我要求孩子们做练习,首先是找角,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让孩子们判断是不是角,有几只小手举起来了,他们说是“角”,但是马上举起了许多只不同意见的小手,他们的回答是“这不是角”,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有的说“这是圆的”还有的说“这里没有顶点”。“没有顶点”,多么精辟的回答!听到这儿,我的心不由得一亮。我接着转向全体孩子,“角有没有顶点?”“有!”整齐划一的声音响彻教室。我用教鞭指着黑板上其他的角,逐个角问孩子们,“这个有没有顶点?”“有!”“这个角有没有?”“有!”……我又转向孩子们,“原来角是有顶点的,没有顶点就不是角。刚才那个同学回答得真棒!”为了巩固知识,我接着画了一些角和圆弧让学生判断,他们全都答对了,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了。后面评委老师的脸上也由阴转晴了,我紧张的心也终于松弛了一些。于是我趁势让学生讨论、学习下一个知识点“判断角的大小”。看哪个角大?学生争相发言,各不相让。在热烈的讨论中,我们师生最后一齐得出结论:角的两边张开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开越小,角就越小。跟先前幻灯片出示的结论一致。我猛然醒悟:原来,知识不是用来“教”的,而是用来探究、讨论的!一堂自己感觉很差的课,被学生激烈的讨论、探究挽救了回来,最后获了奖。评委老师如此评价:“在这堂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探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但是,整堂课的安排欠合理,前半节生硬,总之,不失为一堂好课。”好与坏经过了一段戏剧性的变化,我也意识到了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从此,我深深地懂得:课堂应该是互动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离不开“学”,教离不开学生的讨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