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老子在今天做老师----重读《老子》李亮周彦这不是一个真实命题,却是个有趣的命题。老子与孔子很不相同,大致看来,孔子的言论多是让我们“做什么”,而老子的主张大多是警告人们“不要做什么”或者“不要只顾着做什么”。孔子强调入世、开拓,这无疑是生活的一个向度,是一个人背井离乡,踏上征程的指引;而老子的教诲则是另一个向度,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皈依精神家园的航标。老子的“自然”、“无为”、“不争”,即使不能成为生存的基本法则,也必须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警钟”。前者的目标是外在的强大,后者的目标是心灵的安顿,两相结合,才能获得人生的完整幸福。而幸福,不正是教育的本质追求吗?面对当下的教育,我们有太多的困窘和无奈!于是突发奇想:到老祖宗那里寻觅问道,看看是否可以获得些许灵感和帮助。于是也就有这个假设问题:如果老子在今天做老师,会是个什么样子?会有怎样的智慧教育言论?又会有怎样惊世骇俗的教育行为?我们不妨借助《老子》这部旷世奇书去遐想一番。别着急对效率的追求恐怕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农业社会强调的是不违农时,而现代社会则流行“赶时间”。当今教育也无例外地被裹挟在速度与效率的浪潮中,巨大的生存压力与社会心理早已将为学的闲适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快一点,再快一点。家长期望孩子更快地发展,更快地掌握知识,更快地达到并超过同龄人的水平。可是,教育偏偏又不是一个快得起来的过程。重读《老子》,我们仿佛听到那位气定神闲的老先生在说:别着急,慢慢来!“道法自然”,是老子乃至道家的主要思想脉络。大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的运动,是“原来如此”与“法尔如是”的。拿到教育中去解释的话,教育的根本节奏,就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包括生理和心智的成长,这种过程性是无法跨越的。而如果试图去跨越,就是一种自欺。老子教诲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起脚跟来拔高,很难站得稳,跨越式的走路求快,很难用这种方式来赶路。老子的提醒近乎一种用恶狠狠的语气述说真理的感觉。因为任何时候,似乎总有过度膨胀的自信,正是这种自信,导致了某种一往无前的“勇气”,可是自伐者无功,自以为是的人不可能走得太远。那么,为什么不要着急呢,老子给出了三点理由。第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天地与圣人都是不讲仁爱的,不要自作多情地认为老天会眷顾自己,会眷顾勤奋的人,不恰当的勤奋一样背离大道,一样会毁了孩子。当然,天地不会刻意偏袒你,也不会刻意憎恶你,他的不仁,可视为一种不言之教,是最大的仁,让你自己去体会大道的规律。所以,正因为天地都不可指望,人才更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第二,对于个体来说,“物壮则老”,一个东西太强壮了,就必定会衰老,违背了大道就会走向衰亡。同样的道理,一个孩子事事争先,霸气十足,总处在巅峰状态,也未必是好事。基础教育与其说是实现可能性的阶段,不如说是培养可能性的时期。第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大道的运行是相反相成的,返回本初的状态,走到自己的反面都是可能的,同时道又不是强硬凌厉的。这是老子最为智慧的提醒之一。一方面,运动的方向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过度求快,看起来以为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其实未必,它也可能埋下更多更大的隐患。我们以牺牲自然、牺牲健康的方式追求GDP,到头来发现这样做最终可能会毁灭自己;另一方面,“反”还指返回。发展虽然是总体往前的,但并非是线性轨迹,也可以是不停回到本初的循环式前进,这点更显智慧。人的发展也不可能是线性向前的。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例,没有哪种习惯的养成是老师说了,学生做了,就能行了。必然是有反复、会回头,而必须经过几次这样的反复,一个行为模式才可能逐渐生根。学习知识也是一样,我们可以很熟练地背出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旧知识结构同化新知”的相关理论,但是我们很少会去考虑,这个同化要花费多久时间,不同孩子花费的时间相差又是多么的大正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回到新的起点,知识才有融合创新的可能。老子有一句话令人拍案叫绝,“治大国,若烹小鲜”。而着急的心态则正好相反,花费了过度的力气来教育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