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两种隔音方法《汉语拼音方案》规定了两种隔音方法:一种是用隔音符号“’”来分隔音节的界限。元音字母a、o、e处于音节的开头时,如果前面还有字母,就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下面几个词语的注音:pí’ǎo(皮袄)fāng’àn(方案)jī’è(饥饿)上世纪30年代的“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是用“’”来隔音的(《汉语拼音方案》的隔音符号与此相同,或者说《汉语拼音方案》继承了“北拉”这个使用比较成功的隔音符号)。也有用“‐”来隔音的,这是国际通用的表示“联合而又分开”的符号,“国语罗马字”跟苏联的东干族拼音文字也用“‐”来隔音。虽然用“‐”做隔音符号会显得很清楚,但是,“‐”在汉语拼音分词连写的拼写中还有其他“任务”,例如用来标示前缀、并列等连写中的各种关系。《汉语拼音方案》采用“’”做隔音符号,就避免了“‐”的负担过重,这一选择是有道理的。有人或许觉得在拼音字母中夹杂许多“’”不美观。其实隔音符号只用于a、o、e居首的音节,而a、o、e居首的音节约相当于i、u、ü居首的音节的七分之一,非常少,因而用“’”的机会并不多,不影响书面上的美观。当然,隔音符号“’”在不发生音节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略,但从便于阅读的角度来说,不宜省略隔音符号,这也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第二种隔音方法是用隔音字母y、w来分隔音节的界限,即齐、合、撮韵母开头写成y、w、yu。y、w从发音的角度说,代表的是半元音,就其在韵母结构中的地位来说是韵头,就其隔音作用来说,是隔音字母。《汉语拼音方案》调整了“北拉”只在多音词中变换字母隔音的做法,i、u、ü处于音节开头时一概变换字母,这样不仅规律单一清晰,且易学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