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的教学设计(一)、谈话揭题,走进童年的记忆1、谈话激趣:童年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是一支动听的歌,是一幅斑斓的画,随着时间的悄悄流逝,许多童年美好的回忆都深深地藏在了我们心中,不同的年代带给我们的童年记忆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个台湾女作家,她叫林海音,她把自己在城南生活的童年故事写进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简介作家3、想像情境: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词语组成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此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么样的画面呢?(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让学生会想到很多,如暖暖的冬日,一队队骆驼,伴着清脆的驼铃声,给一个好奇的孩子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在温暖的冬日下,一群骆驼队驮着物品,伴随悦耳动听的驼铃声慢慢地走来,作者和骆驼肯定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同学们脑海中留下的画面,其实也同样在林海音女士的脑海中无数次的浮现。出示课件图:看着冬日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驼铃声,童年的往事再次重临“我”的心头。(二)、初读课文,感受童年的美好故事1、请同学们轻声自由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出示要求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童年的哪些往事重临作者的心头?2、交流: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想象驼铃的用处(5—9自然段);想替骆驼剪毛(10自然段);怀念骆驼队(11—14自然段)。(三)、再读课文,深深体会童年的美好回忆1、林海音的童年故事那么有意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去感受她那有趣的童年故事。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课文,找出让你觉得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可以在句子的旁边写写你的感受。2、交流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我们先从“看骆驼咀嚼”说起吧(课件出示下列句子)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句子很有意思呢?(指3名学生自由的说说,并让他们读读)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在动的。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看见作者在看骆驼吃草,骆驼草的样子很难看)林海音就这样一直被那骆驼吃草料的样子深深地吸引了,就这样一直看着看着,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什么让她看呆了?(咀嚼的样子,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呆,指名读)还有什么让她看呆了?(模样,指名读。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三个那样强调了什么?或者说你们读出了什么?(惊奇、好奇)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让自己入神、发呆的情境?现在,就让我们和童年的林海音一起再来感受骆驼咀嚼的乐趣吧!齐读这段话这一切让童年的林海音都看得呆了。林海音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出示下列文字,生齐读,课件出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过渡:虽然,现在作者不会再去做这样的傻事了,但就是这样有趣的童年往事才带给我们太多的回忆,那么除了“我”看骆驼咀嚼这件事外,还有其他的趣事吗?2)我”想象驼铃用处的事(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现相关的句子)课件出示: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