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态系统一.高频考点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的基本模式: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都不参与营养结构)。每条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终点为最高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营养级别比消费者级别多一级。)(2)营养级位置: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其营养级是不固定的,视具体食物链而定。如猫头鹰在食物网中分别占有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这就是说猫头鹰在该食物网中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3)食物网内的种间关系①一种关系:食物链(网)中最主要的关系是捕食关系(如草→兔),以同种生物为食的两生物间存在竞争关系(如牛、羊和草)。②两种关系:如蛇与猫头鹰,二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4)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并非取决于生物数量。(5)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维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3.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减少对其他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见后附专题一)4、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1)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能量流动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b、能量变化情况:太阳光能→生物体中化学能→热能能量以有机物为载体,以有机物中化学能形式沿食物链流动。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c、能量分流:能量来源:生产者来源于太阳能,各级消费者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所含能量)能量去路:①呼吸作用②被下一营养级同化③被分解者分解D、能量传递效率:10℅〜20℅a、公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b、根据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人类为了获得更多能量时,应尽量缩短食物链。c、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不能提高,而能量利用率则可通过利用分解者而得到提高。▲:提高能量利用率的一些措施:尽量缩短食物链;充分利用生产者;充分利用分解者,如利用肌酐培育食用菌,利用沼气池生产沼气等。d、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必修3P96)可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有效利用能量可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考试热点: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见后附专题二】(2)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反复利用的特点)A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注意:对象:化学元素C、H、O、N、P、S等;无机物b循环过程:无机环境生物群落(有机物)无机物碳循环:注意:1:大气中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靠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实现。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形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3: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三个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呼吸作用。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3)信息传递:信息的来源:生物和无机环境①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②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a、影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c、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信息传递、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有三:一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递减、不循环的特点;二是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循环,该过程离不开生产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起关键作用;三是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