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现在我们家庭里儿童缺乏伙伴,我们社会又处在巨大的社会变迁之中,所以我们的价值观在变。加上所谓的传媒,大众传媒在刺激孩子,孩子普遍青春期或者说性成熟提前,青春期拉长。大人又是更年期,而且现在进入更年期的这些人恰好赶上十年‘文革’,他们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这样的两代人碰一块儿了,所以叫双期碰撞.青春期与更年期的较量,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老师的精彩发言,尤其最后形容的“中国特色”的“双期碰撞”,真是恰如其分。因为作为生理现象,青春期与更年期是没有国界,没有国籍区别的。可是为什么今天的中国“双期碰撞”似乎异常激烈,甚至在家庭、在社会形成强大的冲击波,成为一个非谈不可的话题,非治不愈的顽疾?周教授的谜底是社会变迁、价值观改变、独生子女、传媒刺激以及成年人教育思想滞后等等。我认为社会变迁、价值观改变和传媒刺激具有普遍性,世界其他国家也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发生,而独生子女现象与家长期望值过高再加上教育思想滞后,才形成了青春期与更年期之间水火不相容的中国特色。独生子女缺乏伙伴是一个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它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完善及心理素质的提高等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不单单是表现在每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兄弟姐妹而造成的孤独感,更主要的是由于是独生子女,家长“少而精”的意识作祟,对孩子十分重视、百般呵护,不敢放手与人交往,不愿让孩子脱离自己的视力范围,不给孩子更多地接触社会的机会,无形中缩小了孩子的活动空间,缩小了孩子的交友范围,人为地封闭了孩子本该躁动的心灵。这些都与孩子青春期生理发育产生了矛盾,导致了孤独自闭、没有朋友、心理异常等一系列现象的发生。到我的心理辅导室来寻求帮助的孩子们中间,就不乏这样的案例:性格内向,孤僻,由于没有朋友,缺少语言与心灵的沟通和交流,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也在悄然而至。他(她)们的表现形式往往是郁闷、烦躁,敏感多疑,时常有受欺负的感觉。我在与一位女孩交流中就了解到,在她一岁时父母离异,跟母亲一起生活。因怕孩子受委屈,十几年了母亲不肯再婚,在自己父母的帮助下独立带孩子。母亲每天上班无暇顾及孩子,实际上陪伴孩子最多的是姥姥。于是形成了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规律,学校——家庭。老人又没有能力经常带孩子去接触社会,放出去玩。一来怕学坏,二来怕不安全,上学后学习成绩不太好,更是怕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于是本来就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单身母亲的呵护和姥姥的封闭式管理,孩子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无助,到了十二三岁以后,这些现象就都被归结为“青春期综合症”的表现。所以今天中国孩子的青春期反应与独生子女不无关系——此为“双期碰撞”的中国特色之一。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过单一、过主观是目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我在前面已经提到,不再重谈,只想提醒一些不承认自己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家长,您所表现出来的“不指望他成什么才,当什么家,以后有养活自己的本事就知足了”,与您的潜意识并不完全一致。我形容这些家长是:一方面用眼睛盯着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用眼角的余光扫视着别人家的孩子(尤其是比自己孩子更出色的孩子),在羡慕、攀比,甚至有几分嫉妒心态的驱使下,对自己的孩子其实永远是“不知足”,“恨铁不成钢”,“好……再好……更好”成为对孩子永久的要求与期盼。这种看似不高的期望,使家长对孩子少了些宽松、宽容和宽待。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过于现实是目前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在昨天我给初一新同学上的第一节思想政治课上,我设置了一个小问题:家长为什么每年肯花1.3万元送你到我们这所民办校来完成初中的学习?目的是想把同学们引向“盼你成才”的结论,然后进入我这一课的主题“要成才先做人”。没想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答得很现实:“为了考个好高中”,“为了将来能上好大学”,“为了长大能有份好工作,挣大钱”,“现在爸爸妈妈给我花钱,我以后赚钱多了再回报他们”……唉呀,让我费了好大的劲才转到了“爸爸妈妈希望我们成才”的思路上来。能说孩子们回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