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反思张勇数学小学高级“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流层:游戏引入,引发规律——创设情境,感知规律——自主探索,交流策略——初步运用,优化策略——提高练习,加深理解——生活问题,扩展延伸课后反思自己本课的教学活动,有值得庆幸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1.关注新旧知识联系,促进知识整理。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在四年级两册教材中分别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本课研究的是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周期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有限想象无限。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初步认识周期现象,然后对现象的后续发展作出判断。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有余数的除法,并且已经初步接触根据余数判断的知识。2.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价值。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的喜闻乐见的事物,如“花盆、彩旗、彩灯、黑白棋子”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3.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学会数学思考。(1)抽象和概括。“数学学习不应始终在经验上徘徊,而应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数学化的过程”。本节课改变了“由一个例题就总结规律或方法”的做法,而是引导学生经历交流活动的过程,在丰富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共同点,总结规律。这样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经历了抽象概括的过程。(2)迁移和类推。数学教学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使学生的认知经历一个思维升华的过程,把握本质东西,如本节课学生经历“3个图形为一组依次排列,推出第7个图形是什么;进而按照规律推出2个花盆为一组依次排列,第8盆、9盆各是什么颜色”后,进一步引导推想:“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3个彩灯为一组依次排列,左起第17、18盏各是什么颜色?……”,由具体例子推想到一般情况,渗透迁移和类推思想。适时提升,有效促进心智发展。(3)多角度观察思考。本节课在学生掌握一组图形排列规律的基础上,力图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如:练一练的第3题,按照规律在括号里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先让学生比较一下,看看这三题各有什么规律,再用计算结果来确定要求画出第32个图形。进一步明确每小题中图形排列的规律。通过多角度延伸,使学生感受“无限”的数学思想。力求让整节课更协调、有更好的效果。(4)按周期问题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12生肖为内容的习题,不仅能吸引学生探索其中的规律,而且有利于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进行思考。最后拓展到生活中的数学周期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