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背后的故事美入学生心中左晨茜新媒体的引用已经使得美术课变得活灵活现,音乐和图片的完美组合可以将师生引入了画中。但是在经历三年级上册的《黄色与蓝色的画》这一课时,我发现那个最古老的口口相传试的教学方式也能感染学生,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黄色的欢快与温暖和蓝色的沉静与凉爽,在课前我已经准备了很多感同身受的图片以及相对应的舒缓和欢快的音乐伴奏。当音乐响起伴随一张张图片的出现时,可以看到学生的关注和投入。但是当我重点介绍大画家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和《星月夜》时,我让学生们先欣赏,他们开始积极回答了,说了一连串的专业美术评价:造型奇特,色彩鲜艳,构图饱满。我当时陷入了一个短暂的思考中。尽管他们已经脱离了刚开学时只会说好看,美丽,鲜艳这样的评价语。但是他们又陷入了另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中,只要是优秀作品他们便会一成不变得说造型、构图、花纹、颜色这些地方的美。我在心里问自己:是学生太会学习了吗?还是我的教学太太死板呢?思绪瞬间回到课堂,我问同学们梵高的《向日葵》真的感动到你们了吗?你们真的被他的色彩,造型,构图吸引了吗?这时候有学生摇头了,我立马请一个摇头质疑的学生谈谈感受,他说:“我认为大画家一点也不大,我见过向日葵比他画得还好看,而且整个画面都是黄色多单调啊。”这时候教室开始嗡嗡作响了我对学生说:“你们的质疑我曾经也有,我曾经也不明白为什么梵高是如此了不起的画家,现在我知道了,你们想知道吗。”我接着说到:“梵高27岁才开始画画,比你们起步晚得多,期间患过精神病,割掉自己的一只耳朵,最终选择自杀37岁便离开人间。”学生一片哗然,我继续说道:“尽管他起步很晚但是他很勤奋,短暂的十年间他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画画,总共画了2000多幅作品,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幅大作诞生。但是生前的梵高再勤奋也没有人赏识,生前只卖过一幅作品,听说还是他的弟弟为了安慰他,托人买的。同学们你们试想一下假如你们很努力的学习,起得比别人早,睡得比别人晚时,上课无比专注,结果只要考试每次都不及格,你们会怎么样,是不是倍受打击,就是这样的不被认可渐渐将梵高推向自杀的道路。但是梵高死后他的作品举世闻名,他的事迹,精神,作品广为流传。当我们看见《向日葵》时不用多想就知道那一定是出自梵高的之笔。因为他的《向日葵》与众不同,充满力量。同学们你们看这幅向日葵,被各种黄色包围,温暖,阳光。”教室里没有了嘈杂声,我能看见学生们在想象黄色给他们带来的那种感觉,沉静在画家的故事中。我接着说:“《向日葵》这幅作品的诞生源于梵高的好朋友高更要来看望梵高并且和他一起画画,梵高非常开心,早早便收拾了高更的房间,还特地买了向日葵作为装饰,梵高害怕高更来时向日葵凋谢了,所以便把向日葵画下来挂在床头。同学们试想一下梵高在那么高兴的情境下画出来的画一定也是欢快的吧,所以《向日葵》这幅作品赋予了梵高真实的情感,狂放的笔触,耀眼的黄色都表达出他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他的一生很坎坷,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依然积极,画了很多色彩鲜亮的作品。同学们在美术课上,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作品还要学习画家的精神,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坚持和努力,而乐观必然会打动人心。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陷入画中的故事里久久不能平静。下课铃声惊到了这份平静。学生们获得了滋养,我也非常开心,因为画家的故事影响了我,现在我又将这个份感动感动了更多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