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高考未来的学校曲靖一中校长李晶2015年3月9日对于高中学校来说,没有升学率过不了今天,但只有升学率是过不了明天的。今天的高考,给高中学校的教师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过两则“下跪”事件:有一所在全国非常出名的学校的一位初中班主任,因为希望一位尖子生能留在本校参加中考,居然给孩子下跪;另一件是一位家长非要让孩子读某所高中学校,家长在校长办公室外面下跪,不答应就不起来,甚至以跳楼要挟。前者是学校老师为了能在激烈的高考中争得一点优质生源,继而提高一点升学率而不惜斯文扫地,后者是强烈希望孩子能进优质学校跳“农门”而不耻卑躬屈膝。由此联想到“高价买学生”和“状元提条件”这些本不该发生的事,确实感触良多,高考承载了太多不该承受的重负,高中教师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压力。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话题是:新高考制度,未来的学校,未来的课堂,未来的学习、未来的教师。一、新高考制度国家出台的新高考制度,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深化考试制度改革,高中教育将会发生以下重大转变:①高中教育将从仅仅关心一次终结性考试成绩,转变为要关注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同时也要关注各项选修课成绩,因为这些成绩将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有所体现;②对于学生的评价,将从仅仅依赖于高考成绩转变为重点关注高考成绩,同时参加综合素质评价结果;③学生的学习将从过去的统一化、单一化转变为个性化、多元化;④学校组织教学将由固定班级的统一授课方式转变为选课制、分层教学和走班制;⑤取消文理科之后,过去对数学的不同要求转变为统一要求;⑥高考将逐步实现由分省命题转变为全国统一命题,而且命题也将实现由重知识到重基础性、综合性和重能力的转变。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成为新方向。新高考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新高考引领下的高中教育“新常态”决定了:①在教育内容上,实现从专注“层次选拔”向优化“个性选择”转型,高考录取模式从“高校+专业”向“专业+高校”转变,从而让学生从分层选拔的过程中“一心一意”地追求更高层次的大学,转向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去张扬个性和实现自我;②在教育方式上,实现从过度关注“育分”向全面关心“育人”转变,新高考不再坚持“一考定终身”的模式,而是从“一科两考”起步,逐步探索多次考试的评价模式;③在教育目的上,实现从注重“学科成绩”向促进“学生成长”转型,新高考主张让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同步进行,逐步实现由“集中应考”向“分散评价”转变,这要求高中教育从“关注结果性的学科成绩”向“关注过程性的学生成长”转型。二、未来的学校由此,我们面临以下诸多问题:1.选择丛林——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业考试科目和高考科目,但高中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优长、兴趣和志向所在,让他们自由选择的幸福突然降临,他们可能会迷失于选择的丛林。于是,学校和教师就要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指导,有效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发展而预见。2.潮汐现象——随着7门学科学考与选考的进行,这些学科的任课教师需要量会在不同年份、不同时段发生变化,教师人手会出现阶段性不足或剩余,这就是“潮汐现象”。另外,高一阶段为了让学生对其他学科有尽可能多的体验,需要适当减少语、数、外三门学科的课时,可能需要一个教师任3个班级;而到高三阶段,由于其他学科大量减少,将会出现一个教师任教1个班级,同样会出现语、数、外三门学科教师用量的“潮汐现象”。3.真空现象——每个学期学业水平考试后会出现一个教学的“真空区”,教师要阅卷,学生要等成绩揭晓后重新选课,学校根据学生选择要重新排课等,对目前学校教学时段会带来冲击。到了高三,学生基本结束选考科目,只剩语、数、外三门课,也会出现“真空区”,学习内容会比较单调。4.考改与课改的矛盾——在保证语、数、外三科非学科性的选修课以外,余下每周还剩二三十个课时,又该怎么满足学生多元的必修课选课要求?5.质量监控的困难——7门学考科对学生来讲,选择3门作为选考科目,必然意味着同一行政班的学生在同一学科中有不同的学习需求,需要必修课分层走班教学,以前是统一教学进度和考试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