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有一种孩子,值得等待2014-01-09独家请猛击蓝字→给孩子最好的高老师导读:《世说新语》有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告诉我们,一个小孩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之后不一定就能有多少成就。在当下的中国教育环境里,不少人相信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已经见过了太多神童的案例:年少时何其了得,取得的成绩总给人留下无数的惊叹号和对其父母的艳羡,但长大后却趋于平庸,再无多大作为。其实,很多时候这是家长的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带来的结果。作为家长无论是孩子是否早慧,保持平常心都很重要。也许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还未取得真正的成功,但只要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对知识有热情、对世界有关怀,就值得我们等待。小时了了者,也可能大器晚成。有一种孩子,值得等待假如你的孩子都快四十岁了,还一事无成,你会失望吗?个案F小时了了,他生于一八五六年的欧洲,为犹太后裔,父亲是一个仁慈、和善、乐观却失败的商人。家中有七个小孩,家境极为艰困,但父母甚至保母,都对F慈爱有加。F从小天资聪颖,他的父亲曾骄傲的说道:“F的小脚趾头都比我的脑袋还聪明。”家境改善之后,F成为家庭的重心,他拥有个人的房间与书架,家人的行动及生活安排大都迁就他。他拥有完全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的事业生涯,但他迟迟没有找到定向,因为他擅长与想做的事情太多了。在中学时代,F是学校的风云人物,他说:“在中学七年的求学生涯中,我一直是班上的顶尖人物,我在那里享有特权,几乎没有无法通过的考试。”但他并不陷入课业的牢笼,他喜欢运动,善于健行、游泳、溜冰;他喜欢社交,乐于分享。他在中学以最高荣誉毕业。大学时代,他热情的探索与追寻,广泛的涉猎跨领域知识。他曾一度迷恋于军旅生涯,幻想成为伟大的将军;但在当时,政治与军旅生涯对犹太人都不太可能,所以他转而攻读法律。有一天,他读到歌德咏叹“大自然”的诗歌,深受感动又转而攻读医学。但他阅读的范围仍然广涉宗教、文学、戏剧、神话、哲学、科学及生物学等,自嘲“对于知识具有一种贪婪的渴求”。他的语文能力很强,熟稔德文、英文与法文,并自修西班牙文,曾经把英国哲学家米尔的著作翻译成德文。他喜欢写信,信函充满热情、活泼、诙谐、讥讽、反思与告白。他也写诗词、剧本和小说,作品充满观察力、想象力和感情;他驾驭口语的能力也很卓越,是一个令人目眩的演说家。他野心勃勃,从年轻时代就认定自己在有生之年必有所成就,问题只是:要选择哪一个领域来达到最高的造诣?他发现自己对数学和物理无法专精,对音乐的敏感度也有局限,但知道自己“关切人类的事务更甚于自然的物体”。他从医学院毕业之后并未实习,而是投入实验室进行神经解剖学方面的研究曾经研究八目鳗的某种特大细胞组织及小龙虾的神经细胞构造等。他在二、三十岁时发表了不少作品,质量也不错,但并未受到重视。他仍然不确定自己在哪一个领域才会杰出。三十岁了,他获得一笔奖学金,前往巴黎一个医院工作,观察到不少精神官能症患者,由内科医师夏考特掌管临床诊疗。夏考特成为F的良师典范,两人维持了若干年的友谊;然而,F对精神官能症发展出一套很另类的观点,让夏考特感觉很不舒服,终至结束友谊。天才之死或蛹之生?三十九岁了,F的第六个小孩出世,家庭财务更形拮据,与妻子的关系恶化,而且身患慢性胃病之苦,却沉溺于吞云吐雾之乐,感觉自己即将揭开一项伟大的自然奥秘。这会是天才之死或蛹之生?这一年,他撰写了“科学心理学计划”,尝试将自己所发展的有关歇斯底里症、压抑、意识、潜意识等心理机制,奠定一个神经学基础,但未出版。这一年,他也逐渐觉察到梦的功能、过程与机制。四十岁时,他草拟了《梦的解析》的主要构想,随后若干年,他持续对自己的梦境进行自我分析,并与一位好友交换解析的观点。四十三岁时,他完成了巨著《梦的解析》,并于来年正式出版,但并未立即引起回响,头两年仅销售三百五十一本,差点绝版。但他并不灰心,于四十五到四十九岁之间,又陆续出版了《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笑话与潜意识的联系》、《性学三论》等书,逐渐受到认可。写到这里,他的面纱已经揭开!弗洛伊德原属于医学界,但他对于精神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