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锦上添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新颖、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给抽象的知识和形象的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支撑。一、创设教学情境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词语。”可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是教学中的一大重要环节。如教第七册《习作6》“编卡通人物故事”时,我将习作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一边演示,一边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深受大家欢迎的卡通人物。大家看,机灵、调皮的的米老鼠,勇敢、坚强的葫芦娃,神勇无比的哪吒,懒惰、大腹便便的猪八戒……见到他们开心吗?你最喜欢谁?和他们打个招呼吧!这些卡通人物啊,都是聪明的人们设计出来的。大家也很聪明,请你也给他编个故事。这里巧妙地运用了信息技术,达到了“入境始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学习呢?二、激发学习兴趣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和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领会、创新。而信息技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新颖、富有童趣,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如教《黄山奇松》一课时,黄山千姿百态的松树,神奇的景色,是多么令人神往。但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想象松树的奇特。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游览黄山,欣赏松树奇特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学生的兴趣油然1而生。他们被那些奇形怪状的松树所吸引,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三、突破重点和难点课文中的一些重难点,老师总会绞尽脑汁想办法去突破,但有些重难点光靠教师的描述是很难解决的。而信息技术以它特有的魅力独领风骚: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行、化静态为动态,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教《特殊的葬礼》一文,让学生体会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的雄伟壮观和感受今日的奄奄一息,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时我利用课件将它今昔的样子展现出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出示课件:昔日雄伟壮观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先让学生谈谈:此时,你最想用什么词语或者诗句来赞美瀑布呢?然后自读课文,画出体现瀑布雄伟壮观的词语。读一读词语,想象瀑布的雄姿。面对这样雄伟壮观的瀑布,如果你是一名小游客,你会怎样赞美大瀑布?最后,配上激昂的音乐,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瀑布雄伟壮观的气势。出示课件:今日奄奄一息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配上低沉的音乐,老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再去想一想:塞特凯达斯瀑布这位“奄奄一息”的老人生命垂危之际会说些什么?显然,这里信息技术的巧妙呈现,通过画面、声音进行对比,轻松地突破了重难点,让学生感受塞特凯达斯瀑布今昔强烈变化,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而了解环境保护与生态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四、加强课内外联系崔峦同志在《大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语文是最开放的,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利用网络手段,让学生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2地联系起来,促进课内知识的消化、吸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梦圆飞天》这篇课文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成功发射的过程,由于时空原因,仅凭文字,学生无法身临其境,感受场面的精彩,无法体验这喜悦背后航天人的百感交集,航天精神就更不可能深深触动孩子的心灵。我决定借助信息技术,以网站为平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丰富情感体验,训练思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