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培养数感界首市王烈桥马庄小学杨俊忠数感作为评价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标志之一,它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是把他作为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却是第一次。《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由此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标准》中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数感呢?所谓数感,是指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的建立可以帮助人们灵活地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思考、处理各种问题。《标准》中所描述的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新教材的编写在这方面作了许多安排,以加强对数感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按照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和培养良好的数感。一、在观察中渗透数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观察是智慧最主要的能源。”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大脑所获取的信息80-90%是通过视觉得到的。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些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数学图片、实物、画面等,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例如:在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一课,创设了一幅儿童乐园场景图,儿童乐园里有花草树木;有大象滑梯、秋千、旋转飞机、木马,小朋友在嬉戏玩耍;还有小鸟、蝴蝶在自由的飞舞。从一般的角度来看这幅图,这幅图真美,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情感上更是能引起小学生的共鸣;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幅图,观察到图中有数量:1个大象滑梯、2个秋千、3个木马、4架飞机,还有5只蝴蝶、6只小鸟……这就是数感。这样的观察情境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不仅有形象、有色彩,而且有思想、有感情,而这一切也必将促使图画中的数学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初步的培养。二、在操作中体验数感布鲁纳认为: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是不能成为生动知识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有计划地、科学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感觉、自己体会、自己思考,能极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内化。由此看来,要培养学生的数感也离不开操作如:在学习数的分与合时,都是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理解和掌握数的组成2~8的分与合,一般由老师演示一部分,让学生操作另一部分。对于9、10两个数的分与合,完全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后理解和掌握9、10的组成。在认识11~20各数时,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小棒直观地理解11~20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实践证明,操作不仅顺应了儿童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在亲自操作的情境中对数学知识获得真正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运用起来更为自然,这也是数感的一个方面。三、在合作中交流数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已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任务,大都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教往、合作才得以完成。数感的培养同样也需要合作。因为合作的小组成员不仅需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小组合作将传统教学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如:在组织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时,老师先示范性的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感受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紧接着让学生自己来提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再由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台上的学生因为得到了小伙伴的信任而充满了自豪感,更是希望自己能出色的完成任务,以不负重望;而台下的同学因为发言人代表的有一部分是自己的想法,那种主人翁的态度就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台上学生问,台下学生答,并不时补充。思维的碰撞,智慧的摩擦,使个人得到发展,自我得以成长。诸如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