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和《教育过程》布鲁纳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以下四个方面:1.论认知发展布鲁纳认为认知发展是讨论教学问题的基础。在认知发展上,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连续性的阶段性发展,具有从具体到抽象的趋势,反对皮亚杰派以儿童的生理年龄划分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构想出“再现表象”这一心理术语并把它作为指标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表演式再现表象期。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借助动作去学习,以学会作出某种反应和形成习惯的动作为基础的。二是映像式再现表象期。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具有一种表象系统。它依靠视觉或其他感觉组织和各种概括化映像的作用。在他看来,这一时期儿童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无力透过事物表面变化来认识教育守恒现象。三是象征式再现表象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带有符号的性质,即具有符号系统的一些特征。布鲁纳强调指出,以上三种再现表象期是相互联系的。人的智力发展始终会沿着这三种表象系统的顺序前进,但不受年龄的绝对限制,教育条件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教育过程的核心在于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使儿童的认知发展从表演式再现表象到映像式再现表象,到象征式再现表象。2.论知识结构为了适应现代科学发展,如何组织学科内容是教学论中迫切需要解决出的一个问题。布鲁纳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指某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在他看来,每门学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结构,这些基本结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规律,将学科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学生如果掌握了“学科基本结构”,就能更好地掌握整个学科。为了组织最佳的知识结构,布鲁纳提出了三条组织原则。一是表现方式的适应性原则。指学科呈现方式必须与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学习模式相适应。二是表现方式的经济性原则。是指学科内容应该按最经济的原则进行排列,合理地简约。三是表现方式的有效性原则。这是指学科知识结构应该有利于学习迁移。3.论教学原则布鲁纳十分重视教学原则,提出了以下教学原则。一是动机原则。布鲁纳强调,在认知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儿童学习的心理倾向和动机,特别是内在动机。认为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的作用更大,更持久。例如“好奇心”、“胜任力”、“互惠性”等内在动机比“奖赏”、“竞争”等外在动机促使儿童学习的时间更长、效果会更好。二是结构原则。布鲁纳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使儿童掌握学科知识的结构。而且,表示学科知识结构特点的三种方式(即再现形式、经济原则、有效力量)随着儿童的不同年龄、不同“作风”和与学科知识间的差异的适合程度而有不同的变化。三是程序原则。布鲁纳认为,教学活动的程序会影响儿童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设计和选择最佳教学程序,这种程序要考虑儿童认识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步骤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以提高他们对所学事物的掌握、变换和迁移的能力。四是强化原则。布鲁纳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通过反馈使儿童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并使他们逐步具有自我矫正、检查和强化的能力,从而强化有效的学习。另外,教师提供的反馈信息是否有用,取决于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儿童能使反馈的信息起作用,在什么条件下儿童可以利用反馈的信息以及用什么方式可以使儿童接受反馈的信息。在贯彻强化原则时,必须防止使儿童永远依赖教师的指正,避免造成儿童跟着教师转的掌握的方式。4.论发现学习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儿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借助于教师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去发现事物。在发现学习中,布鲁纳认为教师应注意几个方面。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使儿童认识到他们能够靠自己的教育运用自己的头脑。二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发现学习要求儿童能够认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使知识成为自己的。三是培养学生运用假设、对照的技能。布鲁纳认为,通过假设的对照,儿童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教育过程》(TheProcessofEducation,1960年)的主要思想“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