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布鲁氏菌病病原学诊断方法讨论概况 布氏菌病是难以分离培育和鉴定的细菌,正确的病原学诊断,可为布氏菌病的防治工作和疫区分类提供可靠的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经过多年的讨论和探讨,已建立了多种布氏菌病病原学诊断方法,并已达到分子诊断水平。 1 DNA G+C MOL%含量的测定及 DNA 同源性分析在布氏菌病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 郭秀兰利用热变形方法,对不同种布氏菌的 DNA 分子中 G+C MOL%进行测定,证实布氏菌 DNA 分子中 G+C 含量非常相似[1]。王晓英对传统的热变性温度法测 Tm 值加以改进,测得值与文献[1]相符[2]。吴从雅以液相复性速率分子杂交法测 23 株布氏菌及大肠杆菌 K12、绿脓杆菌、痢疾杆菌、耶尔森氏菌 O:9、鼠伤寒杆菌等 5 株对比菌及 5 株可疑布氏菌的 DNA 与布氏菌 DNA 杂交率。证实布氏菌属内细菌具有高度同源性[3]。而郭秀兰对 6 种不同型布氏菌做了同源性测定,证明布氏菌 6 个种不同型间 DNA 同源率%~%,是高度同源的[4]。利用热变性温度法测定布氏菌 G+C含量和 DNA 杂交技术测定其同源性,不受菌龄、外环境变化的影响,且稳定、可靠、重复性好。为鉴定非典型及变异布氏菌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方法[5]。 2 布氏菌外膜蛋白的讨论 布氏菌外膜蛋白分 3 大类,第 1 组分子量为 88~94KD,第 2 组分子量为 35~40KD,第 3 组分子量为 25~30KD。武素怀等用两性离子去污剂从牛、羊、猪种布氏菌的光滑型、粗糙标准型、非典型株中提出了外膜蛋白。利用 SDS-PAGE 方法,对布氏菌外膜蛋白进行了讨论,发现了布氏菌外膜蛋白的某些成分有非常相似的电泳带类型。其中微孔蛋白的三聚体及解聚后所形成的单体存在形式不同,反映在 SDS-PAGE 图谱上的带形具有种的特异性[6],这为布氏菌种间鉴定提供了一种新手段[7]。卿燕等报道,用布氏菌外膜蛋白抗原,对 142份急、慢性期布氏菌病患者血清做免疫酶斑点试验。结果表明,敏感性、特异性和操作程序均优于 ELISA,可供大量布氏菌病血清检查用。同时所采纳的外膜蛋白抗原为诊断粗糙型及非典型布氏菌引起的布氏菌病提供了广谱抗原,用于布氏菌病的实验室诊断[8]。 3 布氏菌染色体 DNA 的酶切分析 用核酸限制性内切酶处理细菌 DNA,所得片段的电泳图用以区别细菌的种,此法也被用于布氏菌的 DNA 分析[9]。唐浏英对布氏菌 1330S、16M、544A 染色体 DAN 最适酶切条件进行了讨论,探讨了影响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