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主讲人:王欣单位: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审稿人:袁健好事近渔父词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作者介绍朱敦儒(1081-1159)宋代词人。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绍兴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绍兴二十九年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一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时间很短,长期隐居在江湖之中,被称为“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的词人。朱敦儒前后写了六首渔父词(均调寄《好事近》)来歌咏其晚年寓居嘉禾的闲适生活。这是其中的一首,写得情趣盎然,清雅俊朗,流露出一股闲旷的风致。词义解读开头一句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摇首”二字很形象,既对“红尘”否定,又不置一辞,这是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亦如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诗所云“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之意。何以如此,词人未点破,紧接的一句只把原因推到自己的志趣与官场格格不入。一旦“摇首出红尘”,作了个烟波钓徒,才能“醒醉更无时节”。这两句语言明快质朴,同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轻快感溢于言表。三、四句则进而写渔父生活,兼具张志和《渔父》词和柳宗元《江雪》诗之意。这里,渔父生涯既不全然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那样浪漫,又不全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的那样苦寒。“绿蓑青笠”,白鹭桃花,“披霜冲雪”,独钓寒江,都是词人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后片再取一个渔夫生活的断面,进一步表现闲适生活的可爱。江湖上也有风浪,但与官场风波比较,则显得可爱多了。而到“晚来风定”时候,更有一番景致: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镜,上下天光,表里澄彻。作者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而这幅静态的画面上,作者最后加上奇妙的一笔——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而它的动感不是来自位置的移动而是来自光线的变化。这画境还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那风平浪静的江景,显然是词人“澄怀”的反映;那“缥缈孤鸿影”,也是一个自由出没于江上的幽人的写照。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艺术特色这首词上片以抒情起,下片以写这首词上片以抒情起,下片以写景结,用简笔勾勒出词人闲适生景结,用简笔勾勒出词人闲适生活的一个断面。全篇由情入景,活的一个断面。全篇由情入景,由静入动,由整体描写入细节刻由静入动,由整体描写入细节刻划,在艺术上颇有精到之处。词划,在艺术上颇有精到之处。词中写实与象征手法结合,意境完中写实与象征手法结合,意境完整高远而又空灵。整高远而又空灵。“渔父”意象分析中国诗词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古典之美。在长达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经典的意象,“渔父”即是其中之一。自庄子、屈原各作一篇《渔父》开始,“渔父”这一华夏文明的精神意象便登上了中国的文化舞台,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时至今日,“渔父”所蕴含的那种深刻的精神内涵,仍如春雨一般,无声地滋润着国人的心田。“渔父”意象肇始于庄子、屈原二人的《渔父》篇,而尤以屈原的《楚辞渔父》影响最为深远。庄子和屈原同是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两篇《渔父》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庄子杂篇渔父》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代表道家思想的渔父,和与之对立的儒家创始人孔子。以“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开篇,着重叙述了“渔父”和孔子有关“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及“人有八疵,事有四患”的对话。儒家奉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信念,孔子相信人的生命,只有负载着崇高的品德和理想,才不失其价值,如果为此而捐躯,正是死得其所;渔父的言语则表现出了道家“万物之所由”、“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