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芦笛》教学案例案例背景:《爷爷的芦笛》一文,描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从大都市来到海边,并独自一人在爷爷的小闸屋里,在大海狂怒的夜晚,过夜的情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明白,要想健康成长,就得要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我们的学生,和文中的强强是同龄人。学生在感知强强经历孤独、面对狂风巨浪的黑夜,从害怕到坚强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仿佛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一回,从而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案例描述:师:前面我们熟读了课文,和强强一起感受了爷爷三次不同的笛声,感受了强强对大海的向往和来到海边欣赏大海,聆听爷爷那清脆的笛声时的高兴。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文章中的人物身上。课文主要写的是谁?生齐:强强。师:[板书(?)的强强]:你认为强强是个怎样的强强?括号里填什么词?打开书,先浏览一下课文。生1:我认为强强是个爱幻想的强强。师:爱幻想的强强。你从哪儿读出来的?生1:课文第1小节。爷爷的小闸屋在强强的想象里是那样好玩:有碧蓝碧蓝的大海,成群的海鸟,闪闪烁烁的星星,还有芦苇和芦笛。师:强强想象到迷人的大海,想象到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强强想象中的芦笛声是怎样的?生1:芦笛声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师:你认为强强是个怎样的强强?生2:我认为强强是个天真善良的强强。说他“天真”,因为强强觉得爷爷的小闸屋很好玩,说他“善良”,是因为课文第10小节中写到:“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从这儿看出强强十分担心爷爷的安危。师:同意强强是胆小的同学举手,认为强强是勇敢的举手。有了不同的观点怎么办?师:谁先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并阐明理由?生1:我认为强强是个勇敢的强强。从第13小节中“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这时候,他觉得自己变得勇敢起来”可以看出,强强听到爷爷的芦笛声,他不再恐惧,变得勇敢起来。师:这儿明明白白地说强强是个勇敢的强强。这一处前面那位同学已经说过了,还有不同的理由吗?生2:课文第7小节中写到,爷爷已经告诉强强今晚有潮汛,问他一个人留在屋里怕不怕,强强说:“放心吧,爷爷,我不怕。”说明他很勇敢。师:“裹紧”“蜷缩”这样的动作的确表现了强强的恐惧,你很会抓关键词。还从哪儿看出强强的胆小?生1:“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都不敢透”,他吓得连大气都不敢透,多害怕,多胆小。生2:第10小节,“他哆嗦着下了床,刚要开门,“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富有表情地)他“哆嗦”着下了床,“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我觉得强强的这些表现说明他是胆小的。师:这些词语抓得好。师:看着黑板(胆小勇敢),把你的发言提炼一下,强强是由——生:强强是由胆小转化为勇敢。师:强强由胆小转化成勇敢,由胆小走向勇敢,同意她的观点吗?生齐:同意。师:同学们辩论得很激烈,能读得好吗?下面我们就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验强强经历恐惧由胆小走向勇敢的心理历程。你最想读哪一段来感受?生1:读第13自然段。小声读到“爷爷!爷爷!”师:你想从这一段感受些什么?生1:这一段写了强强变得勇敢起来,我从中感受到强强的变化,感受到强强的成长。生2:我想读第8小节。师:你为什么选第八小节来读?生2:我想感受强强为什么那么恐惧,我也想感受一下潮汛来时大海的汹涌。生有感情地朗读第8小节。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狂怒的大海,老师给你们配上狂吼的波涛声。生齐读。师:你想读哪一段?生3:我想读第10自然段。师:第10自然段选得好,这一段中强强的心情比较复杂。你觉得读这一段应该感受强强哪些复杂的感情?生3:我觉得强强刚开始是十分害怕的,后来他很焦急,他十分担心爷爷的安危,他想出去找,可又被黑夜吓回来了。师:你来读,感受强强的恐惧、焦急、担心和无奈。生3读第10自然段。读到“哗——哗——”师:停,你读的海水太温柔了。齐读“哗——哗——”,生3接着读完。师:通过朗读感受了强强由胆小走向了勇敢。(稍顿)强强是由胆小自然地走向了勇敢吗?文中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