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四川省宣汉中学毕前在新课改的研训中,组织语文教师观摩教学录像。看完后,有的老师说:这就是新课改的课吗?似乎没有多少新的东西,我们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嘛。然后,我们组织了现场版的示范课,但在评课时,上示范课的老师同样说:我的这堂课是课改课吗?我以前也常这样上课呀。几次听课中,也不断听到类似的说法。看来,有部分教师用全新目光看待新课改的语文教学,认为新课改的语文课应该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新与旧是相对的,改革与发展是对传统的继承与摒弃。如果不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就会走入新的误区。学习新课程理论参加培训,也就是让我们知道以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那些地方是好的?哪些地方做得不够,甚至与新课标相抵触比如教学目标以前我们语文教学中只注重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但对情感与价值涉及不多(以前语文教学中也讲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呀,只是谈得不够,做得不好),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得不够,至于方法的指导我想很多老师是注重了的。有了比较,我们清楚了新课程标准,知道了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啊。心中的困惑也就少了。所以,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如此,其它课程又何尝不是这样?任何改革,都是在继承中发展,在扬弃中发展的。如果,我们的教师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是很有害处的。可能是丢了传统的好东西,结果所谓的新东西也没能学会。这种情形往往让人对新课改无所适从,让人对新课程改革不知所措。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对所谓的传统教学方法全盘否定,改过了头。如语文教学中,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价值和情感目标这三大目标,由于我们一味地强调改革,忘记了继承和发展这一事物的发展规律。在课堂上便会出现,只注重“方法和态度、情感和价值”,而忽略学科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甚至是让一堂语文课变成了只重人文性的政治课,或是由于片面强调学生和的自主学习,而让一堂本该由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新授课,变成了完全放羊式的所谓自主学习等等。其实在先行课改的实验区,他们也走过这些弯路,我们再走这些弯路,那么实验区的改革便显得没有了价值。所以,我还是强调要新生尊重事物在继承中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推进新的课程改革。我们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对全盘照搬的做法。有许多做法,是人家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生班级、教师及教学资源等情况,而实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有的适合我们学习、借鉴而有的方法则不完全适用,只能是学习其改革创新的精神;甚至有些改革的经验、做法则完全不适用。比如,分组学习,大班额下如何分组?所分组是否适用于所有课程学习的有效组织?新课程所要求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如何开展?语文的课外阅读如何突破学习资源不足的瓶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不然,便是只学得其形,而没学会其神,这样做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的新情况.比如,开放式、探究式的语文教学是不是一定得让学生自由地学习?是不是让学生讨论得越热闹越好?其实,一堂语文课,我们教给了学生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会做什么?不管是以前的教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要关注的。只不过由于观念的不同教学目标不同,大家关注的重点不同而已。我不主张那种一谈改革就脱离现行高中教学的高考背景、完全不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智发展的实际,采取全盘否定的所谓的新课程改革的观点。我总认为那是一种类似作秀一样的炒作。真正的课改,肯定是老师们不陌生的,就像我们参加培训,北大的温儒敏教授所讲的,如何修正好提高语文素养与提高高考1成绩的关系,就是很符合我们一线老师心声的大家的声音。再者课改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如果新课程改革让我们一线老师要改掉的是一种只为学生考试成绩的“功利的教学”,那么专家和领导们更要注意,课程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的是领导是学者们。因为,我们把课改当一种可以“功利”的研究,一种可以“功利”的工作任务。可能会有一些做法、包括研究的所谓成果也就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