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教学设计户县南羊小学李改敏教学内容:《一枚金币》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金钱》的第一篇主题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懒惰、筋疲力尽”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2、文章通过父亲三次扔金币让儿子明白劳动才会换取金钱的道理;3、通过学习让同学们明白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稀的道理,从小给同学们树立正确对待金钱的观念。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懂得“用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教学难点: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课文围绕“一枚金币”写了一件什么事?2、谈话导入:这个懒惰儿子是怎样去挣这一枚金币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枚金币》(齐读课题并板书)二、品读课文,感悟人物特点及心情1、大家先根据刚才说的,着重把三次扔金币的过程都划出来,第一次扔是哪几段;第二次又是哪几段;第三次呢?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来,(指名回答)2、现在大家快速朗读一下第一次扔金币的过程,画出父亲所说的话,体会父亲是怎样的心情,以及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是怎样做的?画出后,找同学回答:a、谈父亲的心情。b、母亲是怎样做的?为什么?c、哪儿自找母亲的话做了吗?那我找同学回答一下父亲相信了吗?他是怎样做的?(把爸爸金币扔进了火炉里)那儿子呢?(儿子笑着走开了)3、那第二次扔金币和第一次的过程是否一样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自学14—20段,好看一下子学要求,我请同学起来朗读一下,同学们注意,一定要先读再找问题。4、下面我检查一下大家自学的效果,谁起来汇报一下?A、父亲说的话,(与前面的一样)B、在这次过程中母亲是怎样做的?那儿子照母亲的话做了吗?爸爸相信了吗?(没有)他是怎样做的?C、这两次过程中儿子的反应一样吗?(一样)出示“儿子笑着走了”大家齐读一下儿子的反应。D、父亲那么生气,为什么儿子却笑着走开了呢?过渡:大家理解得很好,就在这个时候,妈妈知道再这么做是骗不了爸爸的,于是妈妈第三次对儿子说的话,大家齐读。A、妈妈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矛盾)好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朗读一下妈妈说的话。B、儿子听了妈妈的话是怎样做的?(指名读)5、大家猜一下,当父亲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时,儿子还会笑着走开吗?为什么?6、找出在这一过程中哪一次最能体现儿子当时的心情的词语。A、他为什么受不了了?B、儿子受不了了这时他是怎样做的?7、大家体会一下“雄雄大火”如果有这么大的火你们敢伸手吗?(不敢)那为什么儿子敢呢?“齐读26段”8、当父亲看到儿子的表现时他相信了什么?儿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儿子明白了钱的来之不易,挣钱需要付出很多劳动,并懂得只有通过亲手劳动得到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四、揭示主题,拓展延伸1.下面大家分角色朗读一下,读出各个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体会其中的感情。2.思考并讨论:父亲为什么要三次扔金币?3.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或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交流)五、布置作业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回家讲给家里人听听。板书设计:父亲儿子第一次扔笑第二次又扔又笑第三次扔抓亲手劳动得到的财富才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