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走进学生心田[摘要]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才能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通过长时间的高年级音乐课堂教学,我逐步发现情境的预设引发,文化的结合联接,音乐的意境内化,以及联想的创造诱发不失为一种追求。[关键词]引发联接内化诱发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我们在课堂上经常要求学生模仿CD里的童声范唱,却发现学生的歌声中总缺少一点东西,我想这就是“情感”所在。每一首歌曲都有特定的思想和地方特色,作为音乐教师不是仅仅教唱歌曲,而是指导学生通过演唱来了解歌曲,表达出歌曲的情境。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丰富、内化学生的情感,让音乐课焕发生命力,切实在课堂中达到预期的情感体验价值目标?我在六年级的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一、情境的预设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情境是音乐课中“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音乐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要达成的目标,精心设计一个个情境,用“情境熏陶”训练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在情感的世界里陶冶情操,从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教师在备课时首先把学生引入适当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去体会作品。六年级第三单元《北国豪情》,围绕北方的民歌,让学生体会北方民歌的宽广、豪放之情。教师根据单元的特点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真正体会北方民歌的特色,在演唱时也能表现出北方民歌的韵味。这里我采用了一看、二说、三听的方式,力图引发学生的体验。一看,就是看我们祖国北方的大好河山,那里的地理位置分布;二说“,就是向学生介绍北方的风土人情,革命老区的状况,请学生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一些北方的知识;三听,从一些典型的北方民歌,让学生对北方的音乐有初步的印象,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从而用心去感受与体验音乐的情感。二、文化的结合联接学生的内心体验”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非艺术学科的多种文化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所以它与其他文化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上音乐课要改变长期以来的单一教学,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综合听、唱、拓展知识,把一节音乐课由预设到接触再到掌握,层层推进让课堂扎实有效六年级第一单元《七彩桥》,学生不了解”广交会“,不能体会歌曲《迎宾曲》所表达思想感情;学生不熟悉广东音乐《步步高》,也就不知道在歌曲《迎宾曲》与《步步高》的联系,由此可见音乐风格与地方风土人情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通过观看”广交会“的图片,了解每年一度”广交会“的场面,熟悉巩固五年级《步步高》的旋律,能哼唱出《步步高》的旋律,二者结合欣赏歌曲《迎宾曲》,逐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音乐欣赏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可帮助学生形成”通感“,从不同角度获取多种信息,充分利用音乐艺术与多种文化的迁移,在迁移中感受与表现。三、音乐的意境内化学生真情流露音乐的审美感知是以听觉为基础的,因此,”听“应作为学生音乐教育的一条主线。正如《课标》中指出的:”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教学六年级第三单元《故乡恋情》这首歌时,歌曲是一首通俗歌曲,而且多次出现后半拍起、变音记号,如果把这些难点单独提出来练习显得很机械,好在虽然歌曲节奏难掌握,但旋律朗朗上口,带有典型伦巴舞曲四四拍节奏,学生很喜欢,所以我采用了”导入──初听──音乐记忆──学唱歌──学唱歌词──歌曲处理“。归纳起来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播放歌曲《木瓜恰恰恰》从而导入新课《故乡恋情》的学习,然后初听新歌,感受体验歌曲情绪。第二层,让学生反复倾听、模唱歌曲的旋律,感受音乐内在的强烈节奏,感受动人心弦的音乐,感受巩固”0XXXXXXX︱X.XX-︱“;第三层,用学会的歌谱学唱歌词,随音乐跳一跳”伦巴舞“;第四层,感受音乐意境和歌词意境,加深对音乐的审美体验。通过这四个层次来体现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概念,在审美体验中走进音乐、让学生在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