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时期奴隶制的瓦解1、春秋五霸A、东周的分期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B、春秋五霸争霸原因五霸的两种说法C、评价灾难深重民族融合(正义进步标准)2、齐桓公称霸A、齐桓公改革前提富庶大国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内容改革军制“尊王攘夷”召侯会盟B、葵丘会盟3、晋楚争霸晋文公改革城濮之战4、吴越争霸吴败越越败吴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5、生产力的发展A、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上的使用B、耕作技术的提高6、私田的出现A、公田和私田的概念B、私田增加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C、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的私有权7、井田制的瓦解A、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B、井田制逐步瓦解(经济基础崩溃)二、战国时封建制的确立1、战国七雄A、战国时限(前475——前221)B、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2、封建制的确立A、私有制代替国有制(经济基础)B、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C、各国的变法运动(上层建筑)3、商鞅变法A、时间、人物(前356、商鞅)B、内容:废井田、准买卖废特权、奖耕战废分封、建县制C、作用:实力大增、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D、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合国情、顺民意、秦孝公信任并重用商鞅4、战国时期的经济1、农业:铁器和牛耕的推广2、水利:四川都江堰和河南郑国渠3、手工业:冶铁业、煮盐业、工艺品4、商业:种类繁多、封建城市兴起(政治型)第四章春秋战国文化一、社会科学(一)春秋时期1、道家——老子和《老子》(《道德经》)消极:无为积极:辨证思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潜在的宇宙法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为而无不为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方无隅大智若愚)2、儒家——孔子思想家:“仁”(博爱为仁)教育家:实践理论古籍整理专家:《六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兵家——孙武、《孙子兵法》(二)百家争鸣1、出现原因时代巨变思想多元各抒己见成“诸子百家”宣传批评百家争鸣各国发展急需人才2、主要流派墨家:墨子及主要思想儒家:孟子(仁政)、荀子(唯物主义)道家:庄子及思想法家:韩非子及思想兵家:《孙膑兵法》(战国)《孙子兵法》(春秋)二、自然科学1、天文历法(春秋)33次日食、测定冬至夏至、哈雷慧星最早《甘石星经》(800恒星、5大行星)8个节气测定2、医学分科治病(医疗学)扁鹊四诊法--望闻问切(诊断学)《皇帝内经》(病理学)3、建筑——鲁班4、文学《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屈原《离骚》、爱国典范5、艺术青铜艺术—嵌错赏功宴乐铜壶音乐——随县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