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赏读经典美文阅读之我见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是的,读好书,就像结交了良师益友,使我们获益匪浅;读好书,就像沐浴在温暖的春风里,使我们心旷神怡;读好书,就像找到了快乐的源泉,使我们领悟到快乐的真谛!而诵读经典美文,更是打开了心灵的窗口,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而现代美文的优美词句、美好情境更是净化熏陶孩子心灵的一剂良药。所以,对于今天的孩子,我们责无旁贷地要引领他们走进经典美文,让他们沐浴在古诗美文的阳光雨露中,努力去吸取经典美文的琼浆玉液。那么如何开展经典古诗美文诵读,让孩子们打开心灵的窗口,沉醉在哲理与情感深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指导:一、读得有情诵读时语言的表达是重中之重。语言的表达要求做到:普通话标准、发音吐字清楚准确、声音洪亮、音色优美、表达流畅;语气、语调、重音、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切合诵读的内容;能准确恰当的表情达意,读来娓娓动听,舒心悦耳。但有些学生在诵读时没有注意到,所以诵读也就缺少了韵味。而更多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的处理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恰当运用,我在指导时加强了这方面的辅导。除了语言的表达,诵读过程中态势神情的处理也很重要。美文诵读需要诵读者准确、自然、形象地将朗诵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给观众,这样,就要求孩子们能用恰当的姿态、动作、表情、眼神进行诠释,诠释不够则不能增强表达效果,诠释过了又显得夸张、做作。因此,需要指导学生透彻的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情感,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情感,这样,才能准确地诠释作品,才能在诵读中更好的渲染气氛,增强表达效果。二、读得有法。大家都一致认为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就是所谓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但没有规律,杂乱无章地背,不光数量有限,质量也会有问题。读书贵在得法。我们可以这么做:1、制定诵读篇目。首先要注意归类。古诗文不计其数,根据三年级学生特点,我只选常见易读易记的诗文进行分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回乡偶书》、《过故人庄》、《泊船瓜洲》„„。珍惜友情的,如《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描写四季,热爱大自然的,如《望洞庭》、《忆江南》、《菊花》、《江畔独步寻花》„„。2、确定度的篇目后,就要解决怎么读的问题。如果总是一种方式读,孩子会很快厌倦,所以可以安排多种方式读。可以齐读、小组读、个人读、亲子读、游戏读、赛读、录音读。比如:(1)熟读成诵法,有的同学把它叫做狂读法,也就是李阳的三最法。多读,大声读,读着读着就背过了。这是背诵古诗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2)理解背诵法。先理解诗的大意,然后顺着意思背。(3)想象画面法。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另外还有“加动作法”、“听录音法”、“边写边记法”、竞赛读最积极,因为可以展现大家的记忆力,凸显大家的团结精神,让孩子有成就感。三、读得有序。读经典美文也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有目标,有计划。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一学期下来18首古诗和18篇美文就能巩固住了。并且我还布置学生准备采蜜本进行摘抄,遇到优美的词句、经典的诗句,就鼓励学生摘抄下来。根据学期计划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