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天平掠影锱铢计较牛刀小试目录一、追本溯源二、天平掠影三、锱铢计较四、牛刀小试古老的称量工具千百年来,手杆秤也可算作华夏“国杆秤的发展历史粹”。它制作轻巧、经典,使用也极为便利,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天地间有杆秤,人们不断赋予秤的文化内涵,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一桩桩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我国古代的秤,秤砣谓“权”,秤杆谓“衡”,而称重量时,秤砣和秤杆要和在一起使用,故称“权衡”,现在我们仍把称重量的器具叫做衡器。最早的秤是13两一斤,设计为13颗秤星,而每颗星代表天上的一颗星宿,分别为北斗7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和南斗6星(殉星、妖星、义星、仁星、将星、慈母性)。后来的16两一斤的秤是在13两一斤的秤演变而来的,杆秤匠对职业极为神圣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人们发现小商贩总爱缺斤少两,便在制作秤时在原来的13颗星的基础上添了代表“福禄寿”的3颗星,告诫商贩短斤少两就会折损福禄寿,少1两“损福”,少2两“伤禄”,少3两“折寿”。在秤杆上镶嵌秤星时,颜色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能用黑色,暗喻做生意要心地纯洁,不能昧良心(黑心)。中国人的想象力确实不得了,能把茫茫宇宙的星辰凝聚到秤杆上,赋予神圣意义。古人认为南斗主生,北斗主死,已然生死攸关,更把福禄寿置于重要位置。直到1959年国务院才发布了一律将16两一斤改为10两一斤的命令。至今台湾还是用16两一斤的秤。在中国,秤的出现也很早。春秋中晚期,楚国已经制造了小型的衡器—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大体以倍数递增,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的铜衡杆,这种衡器即不同于天平也不同于后来的称杆,但与不等臂天平类似。经过逐步演化的过程,衡杆的重臂缩短,力臂加长,也就成为了现代仍在使用的杆秤。杆秤在耶稣诞生前由游牧部传入了西方,被命名为罗马秤。在许多拉丁语作家的著作中都有关于这种秤的记载。罗马秤两臂不等,称物端的秤臂较短,且长度固定不变。在称量重物时,移动秤杆另一端的秤锤(这样就改变了该端秤臂的长度),直到秤杆达到水平状态时为止。使用这种秤可以称量比秤锤重得多的物体。一起来体验杆秤的奥秘吧!活动的基本过程:1.自制实验工具——利用皮筋、木棒、盘子和细绳等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秤。2.收集实验数据——利用自制的简易秤,依次称量1本、2本等不同数量的课本,在统计表中记录称量的课本数和相应的皮筋总长度,并计算出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交流并思考:1.整理分析数据——根据计图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讨论从统计图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2.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根据统计结果探究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及此规律适用的范围。走进现代称量工具的世界你认识它们吗?形形色色的电子秤由于我国目前对电子秤的分类没有进行规范化工作,所以人们从不同角度或自己的习惯出发给电子秤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名称。为适应不同的要求,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大致给电子秤进行归类:—按原理分,有电阻应变式、振弦式、磁电式、陀螺式、核电式等。一按操作方式分,有自动和非自动电子秤之分。一按准确等级可分为1、2、3、4四个等级。相应亦可以分为最精密级、精密级、商贸级、工业级,但这种称呼只是相对的、非严格界定的。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应按前者分类。—按承重结构或承重方式分,有电子皮带秤、电子轨邀衡、电子吊钩秤、电子料斗秤、平台秤、车辆轴重秤、便携可移动式台秤。—按用途或使用功能分,可有向公众售货用计价秤、定量分选秤、定量包装秤、配料秤、公路定量监控秤、人体保健秤、家用厨房秤、零件计数秤、防爆专用秤—按计量管理性质分,有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之分.在我国凡用于商业贸易、运输大宗物料的交接、医药卫生方面的电子秤和电子天平,都应接受政府的强制检定。普通标准天平主要由立柱、横梁、吊挂系统、底座和制动装置组成。天平立柱垂直固定在底座上,用以支撑横...